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慨
(2011-04-05 13:39: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笔者最近阅读了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偶有传闻的某作者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辍阅之余,翻看封面书名,“正面与侧面”:大致就是曾国藩的为官清廉与偶尔的同流合污之举。
曾国藩作为那个皇朝的著名人物,他的阴鸷、中国人传统观念而曾国藩不会没有的“无毒不丈夫”、他真正内心的欲望、及苛责自己的实质原因,即曾国藩的“反面”,某先生还要继续写么?
就时代而言,朝廷中枢“两宫平平”,恭亲王也只具“小智”(曾国藩评语),曾国藩的才能、学识、修养,应该是当时大清社会的佼佼者。但在世道合力的熔炉里,曾国藩最终被皇朝吞没了:嘱人写墓志铭:不信书,信运气;清廷在他病逝时的盖棺之语:“尤得以人事君之义”,两者是一个意思:曾国藩的“以人事君”,便是他的“运气”。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作者用同时代众官的贪,来衬托曾国藩的不贪或不够贪,不知想表达一种什么观点?是说众官贪得有理——制度使然?还是说当时的社会具有堕落的巨大空间、而以曾国藩的地位,确实是够清廉了?
引用的史料及众多的文字,让人看到一个简式的逻辑推理——小学生的推理:以别人的差来证明差得有理。
阅读之余,感慨良久。民国“白话文”运动之前,文字是一种脱离民众生活的文言文体,说话权掌握在占少数的读书人手里。少数人写书写文字只给少数人看,因而他们的观点站在少数人立场上,这或许可以理解;但“五四”文字运动以降,文字表达几乎等于口语表达,文字阅读能力已经几乎完完全全掌握在大多数民众的手里(退不回去了)。如果写书者仍继承中世纪文人的写作立场手法,尽管也许世道权力不会变,但就写书者主观愿望的阅读量比例,是否有点不合情理?
也许,文化已经从中世纪的鸿儒文化发展到了现在的民众文化,但鸿儒不可能消失。他们的观念和思考只是一种象牙塔里的传承,他们依然没有一种与文化同时发展的民众感受和民众思考。他们人虽已经发展到了现代,但思考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象牙塔的传承里,并且自以为是地认为,象牙塔也可以与时俱进的。一种不以大众为思考的象牙塔文化,在历史大众文化虽缓慢但一定前进的河流里,是一定会垮塌的,因为大众文化——民众思考,是世界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生命力所在。这应该是谁也否认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