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衣锦还乡

(2011-04-02 12:30: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曾国藩1838年点中翰林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巨大的。

首先,从“地杰人灵”角度来说,曾国藩成为了当地的骄傲。这个“当地”,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乡县,大到省城,都可以此为荣;其次,从“光宗耀祖”角度来说,四乡八邻贺喜的礼钱是必定要送的。这会有多种情况:家境窘迫的人打破脸充胖子送礼,因为这是“人情”;家境富裕的人则可以把送礼作为投资、拉上关系的途径。

大弟曾国潢在后来的家书中曾提到这么一件事情。有位族叔“为命件事”见知县官,县官问他是什么人,旁边的衙役代他说:是“曾某大人令叔”,这位县官马上笑脸相呼:“叔老大人”。这位族叔把此事当做平生“最得意”事以为谈资。

曾国藩一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点中翰林衣锦还乡期间,他的日记写照了他这段时间“敛财”的经历。

正月十六日,在岳父家收到“轿钱四百六十四文”。

正月十七日,在欧阳宗祠(岳父欧阳氏)收到“入轿钱四百文,送予钱十二千八百文。”

十九日,收“轿钱三千二百文。”(当官坐轿孝敬钱)

八月二十二日,知州官“请酒极丰”,又送银二十两,另两官一人送八两,一人送二两。

“十五早请酒,席极丰盛,且恭,又共送钱十二千文。”

随着拜客范围延伸,按《湘乡曾氏文献》记载,就第二次拜客,共计收入白银三百九十六两二钱三分。

曾国藩还乡期间共有四次范围性拜客,合计收白银一千四百八十九两一钱二分,折算现在人民币是二十六万八千多元。

曾家人情薄中记载有“拜乡亲店”,凡湘乡老乡开的店:烟店,当铺,纸行,绸布店,钱庄,杂货店,农具店,茶庄等等,曾国藩一概拜到。

日记中也记载了一段去松陂村拜曾家祠堂的经历:

“是日,松陂祠未具贺仪。又前年父亲至此祠送匾,伊言当送钱来家贺,后食言。今又言贺仪待八月送。又前日要余扫墓,情理不顺,余盛气折之,祠内人甚愧畏。”

扫墓是中举之人祭拜祠堂时的一种风俗习惯。但由于松陂祠几次食言,这次又要推迟送“贺仪”的时间,新点翰林曾国藩大怒,不但折断了扫帚,而且大骂。这次经历在四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有了补叙:“松陂请人说情,送押钱六十四千。”

曾国藩此次回乡,加进后来离乡进京一路上的拜客收入,达白银两千两以上,折达现在人民币三十六万元。

请客送礼既是广结人情的主动行为,又是客观现世的无奈要求,这和中国小农经济的宗族性社会传统有关。人情是关系,人脉是特色。日常基本生活费用开支不大,人情往来支出占大头,这是中国历史农村常态。 

那么曾国藩这种敛财性的拜客意在何为?官大用场大,进京做官,把钱财向上输送以换得人脉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抽象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化为具体世俗的表现手法吧。

从曾国藩穷乡亲的“贺仪”,到曾国藩入京搭人脉的孝敬,何不构成了落后旧中国一幅巨大的人情网络呢?而选取这“人情”的主动权,只在上不在下,因而敛财比“人情”更为实质。在巨大的人情网中,人人都为奴,才有了“有钱也送不出去”的奴隶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