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官的索贿与行贿

(2011-04-03 11:2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京官由于俸禄不多,谋取“灰色收入”成了他们不小的经济来源。在朝廷看来,这或可以说是合法的。后人总是站在社会中、下层的立场上,斥评进京行贿者是为了私利而谋得“朝中有人好做官”,其实,没有索贿的对口通道,有钱也是送不出去的。指责行贿者,行贿者本人也是有苦说不出吧:朝堂京官正千方百计地托人寻找着进京的地方官呢。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描述京官对地方官“馈赠”的贪婪:

“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魇,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无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悯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

也就是说,京官专吃地方官,地方官“留别”时“厚薄”各家送礼成了例行公事,钱银行贿枯竭了,还有京官不满足“未魇”,加以恶言恶语;不相识的京官,也会托上关系寻到进京的地方官,由无缘无故要钱而成为无赖行为。行贿者只得“石子里逼出油”地孝敬“小加点染”。

在清朝的文献中,“缺”是职位的意思,“肥缺”就是某地一方的重要岗位。这是“家天下”皇家敛财的主要管道。为使管道通畅,朝廷承认这一“肥”字,即借公济私得到默认;默认地方官的济私,也即承认京官的索贿。在朝廷看来,愿打愿挨,各自得利,都是自家兄弟。在此前提下,京官的“恶言”,也就事出有因了。这也可以理解,一旦京官谋得外放机会,当初“恶言”下憋着的那股恶气,则得以宣泄了:饿狼似地扑向地方了。

这种行贿索贿现象,既流行于京官与地方官之间,又流行于两者各自的官僚体系内。以京官为例,地位低者为谋取朝堂高官职位,行贿的管道通向皇亲国戚、朝廷显宦。在他们出手行贿之后,转身会狠狠地说:钱是个什么东西,粪土而已!钱财成了连结官僚各层次的纽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京官曾国藩对二传手式的行贿索贿这样评说:“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亦无入”。不在这“清如许”的活水里流动,只会落得守财奴、吝啬鬼恶名了。不会用钱者,也不会做官,这是那个朝代的至理。行贿与索贿,升官与发财,只是鸡和蛋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