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旗”的产生
(2011-03-17 12:0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旗帜起源于中国,二千多年前《周礼》有“九旗”记载。但它只是作为统治集团中不同等级的标识;代表国家的旗帜,起源于欧洲。
中国人对国旗的认识,仅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国旗纷至沓来。由于长江内河的商船和兵船没有标识而经常受到外国商船和兵船的冲撞。1862年,总理衙门设计了一面黄色三角旗,中间画一条青龙和一红色火球,首先用于长江上的清军水师船只,以说明“官船”。可见,中国旗帜的使用,首先承袭了传统:只代表统治集团,以让各国识别中国官船和民船,不代表中国普通商民,它只代表了这块国土上的主人——统治者。难怪当时的民间商船纷纷扛上了外国国旗。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界的扩展,清朝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觉得外国国旗均为长方形,而中国“国旗”为尖角,“似不足式观瞻”。1888年9月末,李鸿章经由总理衙门重新设计,“应将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形,照旧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各口陆营旗式不同。”
随即天津军械局定制:龙旗用黄羽纱,旗中五爪飞龙用蓝羽纱镶嵌;旗式分四号:头号15.6尺*10.65尺;二号13.9*9.5尺;三号11.5尺*7.6尺;四号9.6尺*6.3尺。
至此,在国家交往的需要中,这面旗帜才被迫自觉地代表了中国。一个封闭国家的国门被动打开,一切内部形制不得不适应外来的主动入侵,“固时势之不得不然”(礼部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