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外“崇拜”的内质

(2011-03-13 12:02: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陈旭麓先生在谈论到清末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时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华盛顿、林肯、彼得大帝以及明治维新崇拜的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

   这种人文上的对外崇拜,它的原始累积来源于19世纪左右开始的一百年来对外来西方物质文明的媚外性——这种媚外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权贵、豪绅倡导了这种物质的媚外性。这在史料中是比比皆是的,也是符合原始人性的。但人文崇拜的深度、广度以及它的质变性,已成为了两者的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一种“崇拜”的历史潮流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已经显出了它的弱小性。由此说明,一,代表中国旧传统文化的清政府不倒是难于想象的;二,清末历史时代的大病之躯,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国体的良方。任何一个和平年代,应该可以作出明智的选择,什么是该抛弃的,什么是该汲取的。这是历史不会忽略的给后人的公平机遇;如果错过这种机遇,那么和平就失去了它的内在意义,历史对于这样一种和平,是会伸出它巨大的魔爪的。这是历史老人给予后人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课题。

   清末明初主流两派的论争,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借鉴于西方的为政框架,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强盛,这才是真正的内质。作为这些先人的民族之后人,目的也在于此。胡适的“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的论点,之所以会在历史中留下一道划痕,是有其当时的人文意义的。这句话给人了两个视角:不谈主义,只谈问题;还是透过众多问题看清主义。确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否强盛,如何算强盛,才是问题。这在清末民初已经争论了五十多年。历史似乎不在乎这个悲惨的五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