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清末新旧交替
(2011-03-11 18:01: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众所周知,一种新势力的产生,无不以固有旧势力作为母体的。清末国门打开以后的西风东渐至欧风美雨的被动变局中,无不具有这种新旧交替的渐变过程。假如要肯定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那么,就得肯定洋务失败以后继之而起的维新改良运动,因为改良派的思想是对洋务派思想的既克服又保留;与洋务派对峙的是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保守派,这是屏蔽西方文明的传统势力;而它的继承者是顽固仇外的戊戌政变得以成功的皇权势力。当然,作为同一封建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流派。同时又存在着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渗透性。但是,强国权还是强皇权,成了它们必然的同途和殊归。试作下图:
传统皇权——
这幅图,是清末70多年的中国传统的发展轨迹。从这幅图中看出,即使是代表进步的最后胜出者,与传统皇权有着丝缕的承袭关系。
分析一下上图,传统皇权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界,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恭亲王奕、李鸿章,后期的亲王奕必然分离进了皇权顽固势力。
2,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大学士倭仁等。
以上两者相交相融。至甲午战败开始为第二阶段:
3,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包括袁世凯。
4,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
5,皇权顽固派代表人物,慈禧、荣禄等。
以上3和4相交相融,革命派初期也具有改良思想,这反映于1894年孙中山给李鸿章的上书。从戊戌变法失败开始:
6,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
7,立宪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8,复辟派的代表人物,袁世凯、康有为等。
以上为戊戌变法失败至民国初期。这三者既有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又有与西方思想的接轨。形成矛盾、对立;形成相融、回归。这种回归决定了孙中山革命的曲折。
清末民初的革命派和改良派也是相交的。梁启超说:“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使得中国强盛。梁启超与康有为有联系也有分化,分化的是:梁启超多于注重民主思想的倡导,康有为多于注重民主框架下的为政。正因为如此,梁启超离开了袁世凯的军阀政权,康有为成了张勋保宣统复辟的保皇派——企图君主立宪;梁启超多以民主斗士留在了史册,康有为多以保皇者留在了史册。这其实是他们两者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