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泻洪口

(2011-03-07 18:47: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对于中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观点,是千年中国的老调。时至今日,仍有不为少数的大师们在津津乐道。

   稍一思之,中国整个两千多年的变革或者造反者,也无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无论陈胜、吴广对暴秦的抗争“篝火狐鸣”,还是康有为的“托古改制”,间或洪秀全的“托上帝”改朝换代(文化嫁接),其实无不承袭了中国帝王的“君权神授”的理念传统,好像是一棵树根上的枝蔓,无不夸耀自己为正宗一样。19世纪末腐儒的“西学源出于中国”论其实和洪秀全“托上帝”应为一辙。

   然而,西方文明输入的清末民初期间,是一个有识有为知识分子觉醒的时期。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以人类应有的另一视角的文明观冲击着古老中国的传统——古制、成例、拜祖式的传统观:“民为邦本”,这才是传统文化坚实的华夏之根,而“托古改制”及“托上帝”的思想,不过是帝王“君权神授”残根弱枝上苟延。

   文化上的传承,竟产生这样的专家学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援引《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奏》说:“自昔圣人刳木为舟,法斗为车,此即机器之权舆,迄后周公作指南,孔明作木牛、流马,皆仿其意而小用之,不肯尽器之利者,原欲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也。”此等说辞,只会引来西人眼睛睁得如铜铃,国人眼睛眯成一条缝而捂嘴了。郭嵩焘作为一个堂堂中国官吏,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叹息:“窃谓中国人心有万不可解者。”这难道是一种定论么?

   孙中山革命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改几千年传统文化观的思路,引进西方理念,直接植根于华夏文明“民”之本上,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归结,又是与西方文明衔接的出口。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三民主义”只成了继承者手中挥舞的权杖,但这种衔接点及由此必然会发展的立足点,终会成为一种时代社会的泻洪口,这应该是不可逆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产出闭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