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弊政三例

(2011-03-05 15:10: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社会形态,造就了多少代无以统计的相似行为: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而前仆后继。假如说清末挥刀挽弓的中国军民倒于西方列强枪炮之下,是一幅悲壮而愚昧的图景的话,那么,制度性反复着前朝故事、津津有味地啃吃着同一颗苦果,是否更是一幅悲壮而愚昧的景象呢。

   一,行贿受贿之说

   《清代通史》卷中第280——281页一段文字:

   “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较贿赂之等差。此岂州县私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上官即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挟制,无可如何。间有初任者,天良未泯,小心畏咎,不肯接受,上官转为说合,懦者千万抑勒,强者百计调停,务使受代而后已。一县如此,各县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于是大县有亏空十余万者,一过奏销,横征暴敛,梛新掩旧,小民困于追呼,奠之或恤。”

   也就是说,州县官为了任人唯亲,向上行贿,行贿用公款。上官既尝了甜头,不敢明说。有上官同僚新到任,不知官场风气,官员们百般劝说,成为一伙。一县如此,全省如此,全国如此。各地方官把公款亏空了,转嫁民间,横征暴敛,引发民怨,撼动国基。

   二,考试之弊

   乾隆朝兵部侍郎舒赫德上奏:

   “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适于用。此其不足以得人者之一。墨卷房行,转辗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以为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其不足以得人者二。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日为之而有余。其不足以得人者三。表判可以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其不足以得人者四。”

   1,时文,或可以说是向上的汇报文章,都是些假话、大话、空话;2,每年科举的范文,竞相抄袭,文风蔓延,只为应付“科第”;3,为了应付科举,揣摩题目,预先写好,成了快餐式文字而根本没有学识;4,考试答题则生搬预写的文章,毫无新意。

   三,移民至帮会

   乾隆年间,御史柴潮生奏:“四川一省,人稀地广。近年以来,四方流民入川觅食。始则力田就佃,无异土民,后则累百盈千,浸成游手。其中有桀黠强悍者,俨然为流民渠帅,土语号啯噜者,又各联声势,相互应援。”

   据史料称,清朝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低下,出现了自发的移民现象。主要为三个方向:山东、河北向东北;福建向台湾;另外的向海外。柴姓御史的上述奏折,也反映了移民中的一种趋势。显然,“始则力田就佃”,为当地的自然经济添加了活力,按现在的说法,外地打工者为繁荣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当地始只享受着这种繁荣。但人的群体性特点兼带着后续的呼亲唤友,接踵而至。一旦超过当地生产力水平,副作用也紧跟而来,“浸成游手”。逼仄的生产力水平犹如母体,人口增长的自然要求犹如内中之物;而这母体使用的方法只是原始而表象的驱逐和打压,矛盾冲突成了必然。这种打压,既来自官僚盲目享受小农经济的国体性的为政原则,又与这个国体中官员的为政见识有关。众所周知,四川的“啯噜”组织,正是清末民间会党天地会的前身。已故历史学家陈旭麓这样断论会党:会党是一股盲目的力量,“会党的病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病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