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视角的“人之常情”之一
(2011-02-28 12:12: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传统的集权为政,使中国的臣民百姓精于处世,话只捡好听的说。鲁迅先生曾就邻人对母亲怀抱里的孩子的赞美,作过这样的议论。这成了中国式“人之常情”。当然,任何人对这种人之常情的评论,不在于这“情”之对与错,而在于它的视角,中国传统观念更注重“好听”的一面,否则就是阿木灵了。这种传承的观念性表现,尤其突出于官场的相处中。这种“好听”之词,平时任其所为,相见哈哈,非要事情弄得不可收拾时,官长才会大加痛斥。其实,其时已没有了对与错,官长骂得没错,下级被骂得也是冤枉。这种视角效应,就在于这种传承千年、一以贯之的集权为政。
话只捡好听的说,在整个清末的对外关系上,可谓比比皆是。
嘉庆二十年(1815年)皇帝召见粤督孙玉庭,问说英国富强否?孙答:“其富由中国,彼以所有易茶叶,转鬻于附近诸夷,故富耳!然一日无茶则病,禁之则穷,又安能强?”
孙玉庭真的认为英国的富源于中国?他是国际问题专家(砖家吧)?他是就现象而现象的主观胡说罢了,真的是倾向于“强悍”游牧民族“胡人”的说辞。相信嘉庆皇帝听说后也只会半惑不解地眨着眼睛,心中问:是吗?但孙的说辞是符合泱泱大国天朝观的。尤其是,孙是可以代表“人之常情”的中国臣民百姓的。一旦皇帝耳边充塞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的“常情”便是“捉拿”和“剿”了。
道光二十一年(1831年),工科给事中邵正笏奏说:大皇帝施恩准许外国贸易乃“以中原之殖货,拯彼国之人民”。中国苏南某些地方至今还流传下来这么一句浑语:“自家棉花大如羊卵泡,别家棉花小如鸡屎干”,邵姓官员的这句话是否就是这种臆想的现实表达:别国田里只长草,我国田里长满稻?这种带有传统的思维,皇帝会没有?理解万岁,你中意来我动听,不产生自大的进一步膨胀,那才不是“人之常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