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太平天国的历史良心——读郑剑顺先生文“关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1-02-25 18:52: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矫枉过正”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曾记得上世纪中叶后的一段时间,学者们把太平天国捧至天上;在近年来的学者著作中,又把它斥之地下。本人曾在前面文章中表达过对这种现象的不理解。在此,再补充引用一下郑剑顺先生《晚清史研究》(2004年出版)中的史料和观点。
郑先生援引了外国人卡希尔在《一个英格兰浪人》的叙述:
“太平革命中许多地方所遭受的蹂躏,都是满清军队干的,他们的战略之一,就是在太平军进展前焚毁一切。”“凡太平军经过的地方,尾随而来的满清军队,向居民大兴问罪之师……所以革命战争的血,不是革命造成的……满清官吏,认为革命军没有群众的支持,就不能存在,他们有意的作为事实的表示,以为协助太平军的殷鉴。任何时候,他们收复了一个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就大屠杀特屠杀该地区的居民。相反的,太平军……用容忍与照顾的态度,来争取人民大众的拥护。”
这段文字,一,使人想起后代人另一次革命中诸多例子:在红军离开某个村庄以后,还乡团回来了,把村民赶至一块场地,要村民交出红军家属,否则格杀勿论。“他们有意的作为事实的表示,以为协助太平军的殷鉴”,外国人的文字就是啰嗦,“这就是跟红军的下场!”这声音跨越了历史,重复着历史,统治者的思维如此地一致。二,作为弱势造反时期的太平军,现在个别学者说他们暴动杀人,毁坏村田,“破坏生产力”,这于理不通。他们要赢得壮大,应该会注意安抚民众,这是常识;只有统治者才会矫枉过正,仇视一切反对势力,包括民众中反映出来的与这种势力有牵连的任何情绪行为。郑先生说:“不错,起义农民也杀人,但他们杀的是清政府贪官污吏、地主富豪,这只占总人口极小的部分;而清朝官方杀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最主要因素,广大劳动者的被杀,是对生产力的最残酷破坏,应该如此算账才对。若是非颠倒,有失公平,也有失研究历史良心。”
真正研究历史,评论史料,是站在历史公正的天平上,以作为一种后人的通鉴;而非站在某方势力立场,甚至强者势力上,对弱势者狂加指责。任何历史社会都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对立统一具有关联性和转化性,这种关联和转化,也是历史进步的动因。指责一方,甚至谩骂一方,是有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只能是一种个人主观立场。
郑先生看到了近年来评论历史事件中的这种现象,因而用到了“历史良心”这样的谆谆之语。也许,历史社会思潮也是螺旋式、波浪式的,文人的笔触,只是这种走势中的“温度计”而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