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战求和杂弹

(2011-02-24 19:16: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当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临侵略的时候,求战与求和的观点一直被争论着,这几乎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史同步发展。也就是说,这种争论是一种老生常谈。战与和各有利弊。战与和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层次,在不同民风的人类群体,绝对没有定论的。就笔者而言,就层面上来说,是赞成战的。本人在此不谈战与和的利弊,只想跨越历史,谈谈战与和的人类心态。

战争是动物本能,势力范围是动物天性,人类也不例外。当人类群体获得一定势力范围以后,守成也是这个群体的天性和愿望。平民百姓希望和平以安居乐业,统治者希望和平以享受群体利益。这时,社会等级已经出现,等级的出现意味着这个群体对于战争心态的不同。

利益一致、民风强悍的群体更具求战欲;利益悬殊、民风颓废的群体更具求和欲。显然,这种利益和民风,是统治者为政的果实,这种为政,无论强与弱,都要经过一个历史阶段。

反抗是人类本能,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之所以会有求战与求和的争论,就在于心态的不同。

人类历史证明,人类发展便是从小群体到大群体的融合、碰撞的过程。没有是非,只有利益。平民百姓由于是这个群体利益的末梢者,他们的心态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王公大臣由于是地位和利益的被动者,也是心态百出、五味俱全;只有君主才是殚精竭虑,如丧考妣者。换个角度说,历史的进程,便是淘汰劣质君王,选择优秀君王的过程——这种优秀,具有人类品性中的一切优点,它的涵盖面更广。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历史阶段的战与和没有是非,它只是人类心态的锤炼机器。

在此,引用清末名人严复于《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天津《直报》上刊文的三句话来结束和战杂弹。

1,呜呼!和之一言,其贻误天下,可谓罄竹难书矣……举今日北洋之糜烂,皆可于“和”之一字推其原。

      2,唯有与战相始终,万万不可求和,盖和则终亡,而战可期渐振。苟战亦亡,和岂遂免!此中国之往事然,而西国之往事又莫不然也。

3,兵虽乌合,战则可以日精;将虽愚怯,战则日来智勇;器虽苦窳,战则日出坚良。

第一句是深谙洋务者恭亲王、李鸿章等人心态,其深知民风颓废也;第二句是甲午战败后士子们心态,“迁都再战”也;第三句是严复本人的推断也。笔者赞成战的推断,然而历史却述说是任尔东南西北风而已。 

2

 

踩踩 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