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掰开“传统”看一看

(2010-10-21 17:39: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发达提供了条件。而农业文明又是一种依赖于人力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结构。如果把靠土地的产业统称为农业,那么,种水稻需要精耕细作的人力,养蚕业需要人力的精心侍弄,茶业也是严重依赖人力。这种经济结构,产生了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而非以个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五伦”中的三伦便是亲属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包办婚姻则是以家庭而非个人意志为中心的典型象征。

   这一沿袭下来的自然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千年统治者竭力维系着这一经济发展轨迹。尽管人性并不如此,人性讲求自由。这和地球人是一样的。但为了这一经济模式,必须人为地加以限制及大力作文化上的提倡。以五伦为例。君臣关系,朝代更替便不存在真正的君臣;父子关系,历代帝王弑父夺位比比皆是;夫妇关系,男人可三妻四妾,女人只能做烈女、贞妇,即使当代,认为真的爱情是稀缺元素还大有人在;兄弟关系,兄弟反目,为了家产不惜刀兵相见也是屡见不鲜;朋友关系,众叛亲离,落井下石更是一言以蔽之的逆现象。以此为例,如果脱离了某个前提,三纲五常实在不过是一种提倡而非真理。可惜的是,这种千年的提倡,在历史的演变中,仍然是为了某个目的需要竟成了真理,成了“传统美德”,或说成了个伪命题。这和真实的人性毫无关系。

   笔者赞成提倡完美,但也知道提倡和完美是两回事。提倡的东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甚至可以说,它是因为稀有而加于强调罢了。儒学中的诸多元素便是如此,最典型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说”曾在刚来东亚的西方人中造成理解障碍,而中国人由于耳边鼓捣千年没有了这种障碍。把提倡变成定义,实在是“传统”之怪现象。这样一个浅薄的窗户纸,竟然无人触破?

   真实是有魅力的,文学如此,人性也是如此。在传统主流思想“假大空”权威的威吓下,国人的人性出现了物理现象:热胀冷缩——上下都不真实。人性不真,国家不强。这是历史的教训。国人有两种沿袭的习惯:假和内斗。中西文化的差异,其实就是对人性认识的差异。这是中西文明的死结。回答人性是什么的人性文化才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只是地域和时代的限制而产生的为某一目的服务的观念。换句话说的清楚一点吧。当地球人对你说:我们是一家人。你回答:不,我们是两家人。这是一种什么概念?世界历史学家费正清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现代转型的根本基础是中国的传统核心文化。”笔者真的希望,中国的文人能为这种传统核心文化的转型担当起历史责任,而不再作中国历代文人反反复复作过的表面文章。当代历史学者、作家端木赐香也为中国历史点穴说到了“中国文化的反人性与反社会”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百姓.官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