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悟?

(2010-09-12 11:10: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归来,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唾骂。骂词如口水般地印入那个时代发黄的史料中。但李鸿章获得了一些枢臣尤其是当权者慈禧的理解和宽宥。这两种态度的背后,隐藏着各自的合理性。任何一种帮一方责另一方的论述,其实都是市侩的小人争舌而已。我们应该看到这两种现象内中的实质,才会使后人有所觉悟。

   败国之将何能说理?哀求乞怜、讨价还价,争一分是一分已是李鸿章“舌敝唇焦”竭尽所能了。这之所以李鸿章能赢得当朝最高决策者及部分后人的同情和原谅。

   难道当时的国人没有看到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的现实,还要死硬而对李鸿章大张阀挞?不会吧!

   我们可以描述这样一个场景。李鸿章等人包括慈禧,是一群同样跪在敌军审判台下的败兵,这些败兵是没有一个敢汹汹争言、与台上的战胜者争理论条件的,只有站在外围的旁观者,才会在心中怒吼,掷着无形的鸡蛋。

   也就是说,看问题的立场不同。那么,朝野上下的立场是什么?

   失败的李鸿章等人并不代表“我们”。

   客观地说,事实也是如此。梁启超曾在《李鸿章传》中说:当时西方报纸的舆论是,甲午战争是日本以一国之力与李鸿章一人之战。战前民心不齐,战后民心会齐?

   尽管《马关条约》以后人心汹汹,大呼“废约再战”,“迁都再战”,由于最高执政者自己也在胜者的审判台下,一切口水都成了墙上之秽迹而已。

   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启了“开民智,齐民心”,“求人才而擢不次”的痛中思痛的求强国民心。这是民心的烈焰之光。

   由此,我想提两个问题。

   一,后人看到了这烈焰之光吗?是让民心照亮中国还是让它烛烬灰灭?

   二,述史者以什么样的心态评说这战败的耻辱?顺着跪于审判台下的李鸿章、慈禧等人还是顺着当时的民心?

   其实,当时是有人看到这种“民心”所在的。从某种角度上,后来的义和团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汹涌于北方沿海各省,内中没有这些“独具慧眼”的中下层人士的推波助澜是不可能的。义和团的兴起,有着其合理的一部分,靠“国军”不行,靠“民军”如何?不过,由于义和团最终成了“御用”的利用物,它注定了失败而遭各方唾弃的结局。这是后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改革的套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