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与来华游历的日本前首相有一段对话。伊藤问:……请问贵国数月来变法决图,而推行未效,何故?”康答:行改革事,必全体俱改方可。若此事改彼事不改,则劳而无效。又若枝叶改,原本不改,则尤劳而无效。……夫变法非变本则积弊难除,虽行新政,适多贪劣人开营私舞弊之路。”
就清朝的改革,道光帝有个妙论:“譬如人家有一所大房子,年深日久,不是东边倒塌,就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齐整。”
道光帝出于统治者的利益,作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幼稚比喻。因为破砖破瓦是无粘连性的,而封建框架体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寄托的关系,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中国的改革,深刻了解中国的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写了《远东的形势与日本的财政》一文。他说:
中国的改革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那么广大的国家里,对于几乎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文物制度、风俗习惯,进行有效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要想决议改革,我认为一定要有非常英迈的君主及辅弼人物,像革命似的彻底改革才行。
现代论史者对清朝的改革持另一种看法。认为清朝的改革都是修补式的,即大清的衣褂上出现一个洞,就贴上一块补丁,再出现,再补上,如此重复,直到清廷衣褂变成破烂不堪。清末重臣李鸿章确也自叹自己不过是清廷破落大厦的裱糊匠。其实,作为一个封建朝代,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只能如此的办法。因为衣褂本身是朝廷统治的国本,而补丁又是他们依赖的基础。为了政权的稳固,统治者是不会也不敢动自己的基础的。改革一次,机构庞大一轮。历朝历代的改革者认为这是稳健的做法。然而,就短期来说,这是稳健的;从长期来看,最终难改其破烂面目。历代统治者无不因自己衣褂太重而塌倒于地。
其实,每个执政者应该清楚认识到这点。假如官僚体系是衣褂,那么全体人民便是躯体,若轻若重,著为明显。如果舍本求末,只为光秀,最终也是外强中干,内中掏空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