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末历史,有这样一种尴尬。一面指责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一面却又在叙述清政府对外关系的妥协忍让中用到“严正驳斥”,“据理力争”等字样。有人会说,尽管腐败,但在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前提下,皇帝很少用“国家”来称谓自己的领土,而仅用“天下”。
古代,“国”指的是王的邦土;“家”指的是藩王的领地,按现代的理解,应该是家乡而非家庭。国家两字不是现在有人认为的”祖国和家庭”的意思,它是帝和王的属地,与百姓无干。由此,从词汇的来源推论”先有大家(国家)后有小家(家庭),是现代草民的——说得好听点叫“自作多情”,说得难听点叫“骨子里的奴相”的反映。
在“家天下”的思想下,一切的“驳斥”和“力争”都充斥着皇家的自私自利,在这种私心之下,“严正”何在,“理”又何在?
在这里我毫无指责那些编书者的当代的爱国热情。我只想说明,历史在过程中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但它成为往事之后,就这么平静客观地躺在古人的书堆里,述史者切忌变换着立场,带着“万不错”的“爱国”立场去“演绎”那个腐臭的封建专制时代。
“爱国”太具政治色彩。在一国眼里的“强盗”,在他国人眼里就是“爱国”。客观地说,历史上的“国界”,就是强权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