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级语感班纪俊成妈妈心得系列(之五)

(2017-09-06 22:20:03)
标签:

教育

亲子

文化

育儿

分类: 初级写作班
文字,不只是表达心声。不懂文字,是无法进行深入思惟的。
老汉是俊成妈妈的粉丝。每次,老汉都会第一时间抢坐沙发,抢读这些文字。
而且,从不评论。生怕不经意的评论,会“恐惊写字人。”
每次,都是默默的看完,会心一笑。
透过俊成妈妈语感系列的心得,老汉想说,文字还是一种修行。
其实,耐着性子,读完这些文字,也是一种修行。

语感第十三讲笔记   品味意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上周老师去武汉了,网络不通,所以没上课。仅仅一节课而已,就好像很长时间没上了似的。有一种轻松感,因为不用写作业,可又有某种缺失感,无形中推动着我们前进的动力好像突然弱了。如果不是老师因故停课,每周都要好好上课才行,不然这种熟悉感就不强烈了。
    今天讲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读这首诗必须要了解写诗的背景。隋朝,就有了科举制度,而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兴盛。但是在隋唐之间,不仅有科举制度,还有推荐制度。话说才华横溢的李白,在高考上屡屡受挫,不能榜上题名。原因是他受小人刁难,当时的主考官是李林甫和杨国忠。李白的卷子到李林甫手中,他说,看似不错,但是这样的人,给我磨墨也不配。杨国忠也说,给我脱靴子都不配。
    可是李白毕竟是一个民间高手,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后来就有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皇帝一看他写的诗词,觉得才华出众,就将其召入了宫中。据说当时是盛况空前,敲锣打鼓迎接。李白就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经常给皇上写诗。然而李白不仅是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他是有政治抱负的,他入宫是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他的才华,屡屡受到奸臣打压,经常有人告他的御状。久而久之,他在唐玄宗身边就呆不下去了。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深入,李白本人心高气傲,离开也是必然的结局。听说有这么一个小插曲,有一次,皇帝要他写文章,他提出的条件是,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贵妃给他研墨。如此可见,李白这样的人,在朝廷之中,是难容其身的。于是,李白就被赐金返乡了。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东鲁,也就是山东的东面,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觉着无聊,一路南下,就到了浙江,来到了天姥山。由感而发,故有此作。
    
    这一节主要讲的是“意”,音意,形意,画意,情意。意境是文字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遐想、憧憬、体验、梦幻和思考。意,不只是意思,还有意境。意境需要岁月品读,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每有会意,不求甚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首诗读的越多,就越能够体会它的意思,更能够体会它的意境,只有这样读,诗词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这使我想到现在的孩子们学的课文里,每一个单元,大约都会选一些经典的词句,让孩子背诵,而且是必考的内容。背一句半句诗词,对孩子来说极其容易,可是考试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不可能去体味其中的深意。因为没有读过整首诗,他绝不可能,从单一句话,来体会到诗的意境。难怪老师说,我们如今学到的都是些零碎的东西,不能不对此保持警惕。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他仅存两首诗,以《春江花月夜》最为有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后世对他的评价。闻一多先生也说他的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老师说,这一首诗,是值得我们终身去体会的。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不管怎么颠倒,都是一幅画。“春江花月夜”当中的重点是“月夜”,“月”又是重中之重。要讲这首诗,首先要讲一下“若虚”,本意为好像是虚的。无所谓虚,也无所谓实。好比“如来”,本意为好像来了。从来没有来过,也从来没有去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明明写实景,但是它却给人一种若有若无,非常轻灵的感觉。我们写作文也应该是这样,学会处理虚实,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第十四讲课堂笔记——肯下笨功夫,方能得真经

     上课前老师问,我们还怕不怕长诗?说真的,孩子刚开始学语感的时候,我都很害怕他学不了。可是现在,《阿房宫赋》这么长的诗,孩子都会背了,他怎么可能还会怕呢?怎么可能不自信呢?每一回,老师重新带读一首诗,我都觉得更深入这首诗一层。他读得是那么专心投入,那么富有情感,那么耐人寻味。他真的是把诗的美感读出来的。
   老师的课讲起来似乎很散乱,讲到哪儿算哪儿,仿佛都是心性所致,没个章法。某些理论我们也许甚至在别处见过或听过,但他讲的又俨然是他的人生的体悟,是自成一套的系统,在别处又是听不到的。正因为如此,老师的课才显出迷人的魅力。
     这节课继续讲《春江花月夜》。诗人的前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可是他不仅停留在月亮上啊,他开始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究竟是先有月,再有人,还是先有人,再有月呢?诗人探索着人生的哲理。
     下部分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这是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妇愁绪。月,在古代是聚散离合的象征,是一种媒介,是可以传递信息的。
     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如此依恋着她。“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春江花月夜》汇情、景、理、物这四个要素,营造出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的韵律节奏也很明显,ing,ian,en等等。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诗句显得韵味十足。
    讲完《春江花月夜》,老师回到《再别康桥》,里面看似写景,实质全是写诗人的内心世界。那在荡漾在波光里的艳影,那招摇在水底的青荇,揉碎在浮藻间的梦,全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写景即写情。这些诗句,若不是老师引路,我们也当平常,读过便罢了,是绝对体会不到其中妙处的。
    最后的这两首诗让我的震撼很大。其实刚开始,跟着非常老师学习,我也有那种想法——“这么小的孩子学这些现代诗,到底合适么?”说到底,是对诗词本身我的理解很肤浅。我认为,那些就是从表面是看上去的男欢女爱。那时候我记得有妈妈在群里问过的。后来有些妈妈上网去查,确认写诗的背景,并不是讲男女情爱。后来渐渐地我也悟出来一些,对于孩子学这些现代诗早已经没有疑异了。
   这一课老师讲的理论是“笨”,别看孙悟空,他一个筋斗可以翻越十万八千里,可是他去取经的时候,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能少。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肯下愚钝的笨功夫,而愚蠢的人,就是一直精明地寻秘籍,找捷径。这不正是这个功利社会诸多人物的写照么,但愿我和孩子肯做一个肯下笨功夫的人,静待花开。
    今天这首《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我非常喜欢。诗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她写的这首诗充满了佛性,写的是慈悲的大爱。老师提到了《心经》,甚至背诵给我们听。我曾经抄写过一段时间的《心经》,我并不理解它,抄经只是寻找定静的途径。我的儿子居然也很喜欢这一首诗。这里讲到的这个“爱”范围极广,如我们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师,对孩子就是应该不舍不弃。这样好的一首诗真的值得我们终身回味。
   当老师读到《我从冰天雪地中走来》,我很是感慨。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近日她在职场上受挫,上级领导处处为难她,使她处境尴尬,进退两难。我劝她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具体事物中超脱,走入虚境,寻求宽慰。但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帮助不了她。她如果跟着非常老师,还会不会这么困惑呢?我真的希望她和非常老师结缘。
    “雪化后的泥泞使你向前迈一步,都一身大汗,却是寸寸相挨。这便是惨淡人生的心路历程。漫漫几千年,走过一代又一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都是一场冷酷的暴风雪,我们必须要从冰天雪地中走来。
   自从我的生活当中,有了这些诗,我的内心既不寂寞亦不彷徨,我想这是生活对我最丰厚的恩赐。


第十五讲课堂笔记——外景是内心的写照
    这堂课老师由剖析“仁”字开讲,“仁”从字形上,即两个人。字义上可以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能与别人友好、积极的相处,那么这个人也有就仁义了。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佛印对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哈哈大笑,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至此,苏东坡,哑口无言,只好认输。
    这一堂讲的理论是“生”,即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外景,无一不是内心的写照。无论是写作,摄影,书法,以及一切艺术,与其说是必须有情绪,不如说是,有生命。诗、文、可以通过外景,展示出生命的活泼、自由、执着——而这就是生命的张力!
    作品的生命力或许不好理解,作品的情绪容易理解。比如说,有些照片拍得很普通,但见者心动,可见其有情绪。而有些照片拍得很出色,但不能打动人心,可见没有生命力!对于摄影,我属于一窍不通的,但我有过老师说的这种感觉,某个时候可能被一张相片莫名打动。而功夫作文的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反映内心世界的技法。
    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两个“生”是一样的。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了诗人的格局,绽放出勃发、空灵的生命力,演绎出他的自由和执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有人说徐志摩的诗,充满了爱、自由、美,这种单纯的信仰。他写了《雪花的快乐》。雪花本来是凄冷的,飘落下来,便会化为淤泥。然而,诗人的写法,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他让雪花,充满了情绪,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带有,积极,向上,乐观,执着的情绪,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而《云游》是讲一种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由的大鹏鸟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让人深深的向往。
    听到这里,我走神了。我想,生活里的无奈这么多。如果人有信仰,那不管他所处的境地有多么潦倒,心还是能够自由的,也能保有一种清流。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
    《观沧海》,表面上字字写景,而实际上是句句抒情。秋风萧瑟之际,他来到沧海,看到大海的全景,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紧接着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转了笔锋。
    后面的部分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老师为我们选的这些诗,并且亲自导读,加之常常朗诵,真的能够让人沉浸在其中,深深陶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