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只是表达心声。不懂文字,是无法进行深入思惟的。
老汉是俊成妈妈的粉丝。每次,老汉都会第一时间抢坐沙发,抢读这些文字。
而且,从不评论。生怕不经意的评论,会“恐惊写字人。”
每次,都是默默的看完,会心一笑。
透过俊成妈妈语感系列的心得,老汉想说,文字还是一种修行。
其实,耐着性子,读完这些文字,也是一种修行。
第七讲课堂感悟——人生苦短,道路漫长,努力吧!
自从上了语感课,我好像变成“话痨”了。每回上完课录笔记,有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也想写到这里来。唉,好家伙,太多字了,累老师的眼睛。
这几天全民都在谈论高考,每年都如此。非常老师说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的开始。经历这后,人终于可以摆脱高考,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了。问题是,经过十二年魔鬼一样的应试教育,有多少人对学习还有高涨的热情?为什么经历完高考,人就再也不想读书了?因为没有梦想和激情的心被考试打垮了。所以,现在我的理解是,孩子除了接受学校的教育,还得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去影响他,熏陶他,培育他,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读书的欲望和热情。现在非常老师引领我们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不寻常的路。
好几年前,我读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孩子跟着老师练钢琴。他的老师拿来钢琴谱给他练,刚开始当然是最简单谱子。可他弹起来相当困难,磕磕巴巴的,实在费劲又难听。他花了挺长时间,才把这一首曲子弹顺。老师立马给他换了一个更难一点的曲目,他又重头适应,还是磕磕巴巴,费劲又难听。好不容易刚弹顺,又换,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孩子始终没觉得自己是个弹琴的料,沮丧占满了他的胸腔。但老师从不让他停下,不管他弹得多难听,老师都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老师递给他一个钢琴谱。他弹起来,手指居然灵活自如,曲子像行云流水一般顺畅,他弹得好极了!他的老师为他鼓掌。他自己都惊讶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老师淡淡地告诉他,这就是他最开始弹的那个曲目,最简单的那首。老师告诉孩子,如果一直停留在简单的曲目上,他是不会取得长足进步的。从那天起,孩子的心完全接纳了钢琴,后来它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看到这里,不禁感动得落泪。
对乐器,我一无所知,人家是不是这样学习钢琴的,我不知道。但是这个小故事里包含的意思我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一直停留在和我们现有能力相匹配的那些东西上。我们的进步的空间在哪里?老师选择的诗,对于孩子们,当然是有难度的。讲解这些初高中的诗词,孩子听不懂是必然的。但听懂不是目的,接触、熏陶、浸润才是目的。我们读了一个多月的诗词,进步微小,小到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但试想一下,第一节课讲那些诗词是不是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不必怀疑语感是否真有其事,不必迷惑这样不解其意的朗读究竟可不可行。谁告诉我们答案都不靠谱。
只有去读,去感受,结果才会显现出来——实践出真知。今天,我问我们家破孩子,听不听得懂老师讲的。他说有些老师没讲也懂,有些讲了也不懂。他说:“听不懂没事啊,今天不懂,明天就懂了,现在不懂,以后就懂了。”他能这样说,就行啦。我注意到自开班以来,报作文班的人数远远超过语感班,因为作文是考试中必须的。但语感是何物?有何作用?大众不甚清楚,包括我。在报班前,我所理解的语感并非老师所说的这种,幸亏我报了这个班。因为报这个班,我得到非常老师的非常指点,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妈妈,得到了一套老师精心编写或收录的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语言的殿堂,一个诗词的圣地。语感课我是越来越爱上了。
虽然这段时间,因为孩子面临期末考试,作业量很多,为了兼顾作文班的习作,还有学校考试,又要保证孩子的休息,我调整了一下孩子每天读诗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没有间断。关键是要坚持,细水方可长流。我这是套用了老师讲过的在工地上民工搬砖的故事,也套用了“站者,歇也”。既然要用一辈子来培养语感,那就得悠着点,长命功夫长命做。
题外话说多了,应进入正题啦。这节课老师复习的时间较短,新的内容是“明”。要通过作品的语气、节奏、韵律、心理、神情、情态、情景,进行模拟演练,从而与作者形成共鸣共震。说白了,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投入角色,找到自己。老师说,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说过“在明明德”。只学语文书上那点东西是远远不能够满足高考需要的,要读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要去找一个精神世界层面的本我,去唤醒自我。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获得高贵的灵魂。写作只是外在的表现,读经典能让人写起文章来有格局。读书不管是身临其境,还是随文入观,都是投入到那个情境中去,就像演员演到撕心裂肺处就会痛哭。这是与作者共鸣共振,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遥相呼应。所以在读诗的时候,我们就是徐志摩、林徽因,我们就是李白、杜甫。
我觉得讲授网络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老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神态,只能通过我们手指上敲的寥寥数语来判定学生接收的情况,所以这一部分互动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老师想方设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时而扮演“正义滴来福灵”里的害虫,时而说那些宫中的女眷厚厚的脂粉让渭水浮起了地沟油,时而说宫女傍不了大款,就注定一辈子要喂马劈柴,时而又讲电饼铛(当)的笑话。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子讲呢?无非是变着法子让我们觉得有意思,有兴趣学下去。他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作文表演艺术家,是名副其实的。老师是在用一颗赤诚的心在讲课,我们坐了两个小时,可能腰酸背痛了,可能肩颈不适了,可能困乏交加了。可是,老师呢?换位思考一下,老师连着讲了这么久,他比我们更累呀。
这堂课是详细解析《阿房宫赋》,老师讲了好多内容。当然译文是我们在网上可以查的,但老师讲的不单单是译文,他的旁征博引,既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又让我们深入文章的背景、结构,可以很好的理解和背诵诗文。
老师说熟读诗句是最基本的,读熟以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好奇,会自然而然地想知道这首诗词的意思。这个时候,老师一来讲或者我们一去查找资料,就吸收得很好了。学诗文,明历史。为什么历史总会重复呢?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是不变的,皇帝爱纷奢,而人念其家。道理是一样的。今天听课时,我先生来听了一会儿课,他看见我不停地在做笔记,批评我说:“你这样做笔记是不行的,太多太乱了!记了一大堆,找不到关键词。像粥一样混杂在一起,听课效果不好。”我给他看了前几堂的导图,跟他解释,关键的部分全在导图笔记中。而老师讲的这些内容,我之所以要记下来,是为了后期对着导图回忆,将两者有机串联,供反刍,甚至是复述。他听完后,才点点头,表示同意。两个小时听课,两个小时整理导图,两个小时甚至更长地写和修改感悟笔记。这里加起来至少就有六个小时,这也只是把一堂内容记下来而已,消化吸收那就是长长久久的功夫了。想学出效果来,要花时间,要花精力,要花心思,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昨晚女儿没有跟我们一起听课,她在那里看动画片,等到我们听完课,都准备睡觉了。她跟我说:“妈妈,今天我还没有读诗呢,我要读三首才睡觉。”看得出来她已经很累了,我让她躺在床上,一边抚摸着她的背,一边读几首轻柔的诗给她听。小人儿很快就睡了,听诗入眠,多么惬意的事啊。尽管她才三岁多,却已经有了读诗这种意识,我真是高兴。她把好几首诗都读熟背下来了,最神奇的是她在读《钗头凤》的时候,竟然知道错、错、错和莫、莫、莫这几个字在音调上的不同。在读《面朝大海》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得出来,她居然懂得第一段是用平和的语调,第三段语调要激昂一点。
家长每天在做的事都在影响着孩子,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儿子让我把他上个月的读书记录,全部搬到他收到的新书上。那书上有老师的签名和鼓励,将会伴随他一辈子的。今天早上,儿子在做语文作业时,遇见一道阅读题目《母亲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本文中母亲只讲一句话,猜想一下母亲当时的神态和心情”。儿子在思考,没法确定答案。我先叫儿子将这段读一下。他一开腔,我就感动了,他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真的是用语感班的要求去读的。他在小学里学了四年都没有学到有感情的朗读,老师才教了他一个来月,他就有这个变化,这不是很大的收获吗?接着我说:“就用昨晚老师讲的身临其境法,把你想象成里面的儿子,把我想象成里面的母亲,想一想如果我们是里面的人,会有什么想法呢?”他用情景还原的方法去做题,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慢慢地浮出来了,我认为他答得不错。昨天听课的方法今天就能用起来了,真带劲!
第八讲课堂笔记——时光可消逝,唯有诗长留
好像语感班才刚开课,如今就已经到第八讲了。时光的流逝是最不容易被察觉的,一晃往往已经时过境迁。今天老师讲的这一堂,让我有这种感受。老师生病了,他说这节课他要用诗词给自己治病。他在课堂上哈哈大笑,还说自己是从什么301医院出来的,小弟子们也随着他开玩笑。而我觉得诗词是真的能医心治病的。
今天的几个写作提示是:
一,反问句式,作用是加强语气。“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到行空,不霁何虹?”“那数不清的绵羊难道是白云朵朵落在了地上?”陈述句和反问句比起来,要显得平淡许多。语文科目上,常有改句子的题型。细细想来,老师上的语感和作文课涵盖了语文的所有考题了。
二,正话反说,并非啰嗦,而是有意为之,为的是增强表达效果。“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实这个正话反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你好聪明啊,真是一点都不笨。”“坚持提倡节约,绝不能鼓励浪费。”“以勤奋为荣,以懒惰为耻。”等等。有一些技法老师讲了一遍,领悟还不是很透彻,要多讲几遍,多举一点例子,我们的印象才能够更深刻。老师的重复就有这样的意义。
三,情景交融,目的是借景抒情,没有单纯的景,没有无故的情。景是情的发端,情是景的归宿。《再别康桥》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不舍之情。《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表达出他悲悯的博大胸怀。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雷声,而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这样的句子。这个技法孩子在听课的时候,也脱口而出,他们对此有一种简单而模糊的概念。
四,换景抒情,先借后喻,一借到底。《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三毛的《说给自己听》,假设自己是一棵树,一只鸟。其实这里涉及到写作的审题,构思和角度的问题。文章的立意来自于它选材的角度,这是我们写作所必须要考虑到的,但这个写作技巧我从来不知道。不禁又叹,以前看书,过瘾而已,无所得也。
这堂课老师详细介绍了李煜和他的作品。李煜贵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擅长绘画、书法、音律。其实从一定角度来讲,他并不适合治国。在他一生当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他是婉约派诗人的鼻祖,他的诗风清新高雅。在亡国之前,他的词调子明快,在亡国之后,他的词显得沉郁。《虞美人》这首诗是公元前978年的7月7日,李后主为他的爱妻所作。在诗中它所表达的一种情怀,乃我曾是一国之君,如今沦为阶下囚,似感叹世事多变,又似怀念从前。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让宋太宗赐他毒酒一杯,让他和爱妻共赴黄泉。于是这首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老师还讲了李煜的另外两首诗,《浪淘沙》和《乌夜啼》,在这两首诗里面都提到了他哀怨的心境,感叹自己的遭遇坎坷,有如天上人间。
关于李煜,我略有所知,因为以前在预习的时候,查过百度。百度里面看到的就是冷冰冰的信息,老师并不是生搬硬套。他把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乐不思蜀的故事。对比着讲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他讲阿斗的故事,是很有趣的语言演绎。问那阿斗在这里住得惯吗?饺子吃得惯吗?铛饼吃得惯吗?还想念四川的麻辣烫吗?还想念四川的变脸吗?这样讲的语言通俗,让孩子产生兴趣,情不自禁要往里头去钻。如果要把历史讲得有趣,没有语言功底怎么行?这就是优秀老师和一般老师的区别。孩子听课时东倒西歪,有时心不在焉。我的心里想,少年不知愁滋味呵,他根本不知道老师今天的课对他的未来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这几首李煜的诗我都很喜欢,老师读的时候那种惆怅,那种哀怨,深深感染着我。正当我们入景入情,意犹未尽,在悲叹主人公的命运时。他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开怀大笑起来,说自己仿佛是瞎子阿炳在那翻着白眼儿拉二胡。我真是笑了,但我还是不能像他一样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会在悲欢之间能够调节自如,他身上好像是有一种机关,想乐就乐,想悲就悲。要是哪一天我也能像他这样就好了。儿子说诗真的好神奇呀,像李煜这样的诗就能够让你心情很压抑,但如果是激昂的诗则能够使人热血沸腾。
当老师讲到席慕蓉的那首《青春》,他举例到——童年是一个有结局的游戏,是我们跟老爸对羿,跟老妈对羿,跟老师对羿,然后game
over,就永远的结束了。我忽然想起了懵懂的初中时代,体会到那首诗里某种遗憾的情怀。老师的高中时代读了三毛的作品,对他产生不小的影响。我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们读过一些好的作品,对青春就一定不全是莫名的悸动,惶恐和忧愁。我相信一个人所看到的书能够塑造他的思想,对他的成长之路有不可磨灭的启发。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跟着老师好好的读诗,读经典。
我补听了《从高考作文谈论功夫作文》,老师说这堂千聊课还是就虚。他告诉我们作文是从看图说话、童话动物、山水四季、写人记事、夹叙夹议、实事议论这样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如此精到的解析,宛如庖丁解牛,让人恍然大悟。功夫作文不分年龄,谁来学都一样,技法是相同的,只是深浅偏圆的不同。这一课我还要再听,要把笔记做好,再来参悟。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对孩子说,语文并不是那么容易学的,要厚积薄发。那如何积,又如何发呢?语感班,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深入思考。
如果我能穿越,我是多么想重返校园,带着老师如今给我的这一切去享受我的学生生涯。但时光再也不能够回到过去,带着这份美丽的遗憾,此时的朗诵,让我觉得来之不易,倍加珍惜。
第九讲课堂笔记 受持,且坚持不怠
这一堂课是我和儿子上得最难受的一堂。下午网络突然中断,只能用手机听课。屏幕之小,足以令人两眼昏花;不时掉线,难免遗漏精华。加之天气闷热,唉呀呀,让人心情急躁。可喜的是,尽管这般焦灼,孩子不仅跟我一起听完,还说:“妈妈,少安毋躁嘛。”我能说这是诗的感化给予他的力量么,我竟不如孩子,惭愧。
都说如今做妈妈的太难太累,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老师说,其实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演示。好比,现在我们学诗,就假装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假装高大上,没准装着装着,就上道了呢?孩子如果常常目睹妈妈读书写字的场景,不会没有触动的。习惯靠培养,先培养一种错觉也好。
锦霖妈妈今天灵感突发,写出一首《童年》,原来她的童年是在戈壁滩度过的。她把自己写哭了,把我们感动了,甚至还让我们对戈壁萌发了好奇之心。所谓收获,不一定是孩子考试又得了多少分,自己又赚了多少钱,我觉得被诗歌感动也算收获。如今活着,人的感觉多数麻木不仁,如果我们能像这位妈妈一样,感性地写诗,不是很美么?
今天的新课,先讲“受”。来自于《金刚偈》的:我今闻得受持。接受,持有,谓之受持。既然领受在心,就要去坚持,久之不怠。只是停留于明白与知道,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对于诗词,经过一遍、两遍、三遍、多遍的读,会越来越体会其中的深意。老师常常说,言不尽意,每个人诵读的程度不同,感触当然也有所不同。这大约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吧。”
就说我自己吧,以前对《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阿房宫赋》这样的词,是极怕的,觉得晦涩得很,根本喜欢不起来。如今却深爱上它们,读之过瘾,品之有味。而这变化来得并无决窍,只是按老师的吩咐,每天去读而已。当父母不深入去了解一样事物,只凭道听途说它是如何好,表面上喝令孩子坚持,内心却往往做不到。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去坚定立场。由于感受到了诗词的妙处,觉得孩子终有一日也会感受到,故而自己坚持的意念更深重,对孩子的监督也更坚决。
老师在课前问我们,如今能否当即背出20句、40句、甚至是80句诗词来。我们忽然觉得太容易了。这一个多月,收获了如此之多,我们竟未察觉。看来制心一处,潜心修行,收获成片,并非虚言也。
接着讲“典”,经者典也,引经据典,无典不成书。用典可以展示你的知识和才华。一个典,胜过千言万语。经,是穿的意思。经典是贯穿时间和空间的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们要读书,善于积累经典。读书要读最好的书,读经得起时间检阅的书。以前读书,只图书中的故事情节,认为看破万卷,便是满腹经纶。如今这一个多月学的,竟然比以往几十年的还要多,还要深刻,不禁觉得自己无知又好笑。
今天,恰逢我妹妹的公司进行全员考试,高层的考题竟然全是古诗词的知识。他们私下谩骂老板。除了骂老板,还骂董卿,因为她主持了《古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我哈哈大笑,对妹妹说:“古诗词是文学素养的体现,他想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考这个再正常不过啦。不懂得古诗词的人才会骂老板变态呢。”我妹妹也笑了。依我之见,若是上了老汉的语感班,便不会有将古诗词等同于迂腐的误会。我建议妹妹一定带孩子来上语感班,希望她能来。
宋朝的词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豪放派好比用广角镜头描写事物,它的跨度很大,包括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而婉约派代表相当于用微距镜头,其描写是细致的,常常对事物的局部特征进行特写。例如《钗头凤》中写的,红红的手,黄黄的酒。
老师详细解析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回上课,都感觉是老师在给我这个“历史白痴”扫盲。为了让我们弄清关联,唐宋元明清,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一一罗列开来。跨度之大,涉及之广,听得昏头转向,却犹如三伏天吃冰棒,腊月天棒暖炉,通身舒畅,过瘾之极。就是其内容繁杂,难以一一复述。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可如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如今却只剩下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急于事功,轻启兵端,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作者援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当年不屈不挠,烽烟四起,“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竟然“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鲜明的对比,令人万分感慨。
作者壮志满怀,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年纪已老,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感慨。词人以廉颇自比,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他支持北伐抗金,但反对轻敌冒进。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这首词,情景交融,引经据典,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其艺术造诣不可估量。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老师的课,虽然讲得慢,但他说得对,要吃透一首词,熟读,了解背景,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突然想,跟着老师,即使慢得像乌龟,十年八年下来,爬也该爬到长城了。
今天老师又对读《经典》发妙语:读多少?小目标,一百遍起。读多久?像尿尿,或多或少,不反感为妙。讲不讲?不讲解,不要破坏孩子神奇的机械式记忆。如有相问,再寻度娘。看来,大人的学习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不同,方法各异。一边学,一边产生疑问,然后跟着老师去解开困惑,如此甚至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