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感班顾惟涵妈妈:存在脑海多年的疑惑顿时豁然明朗

(2017-06-26 12:50:23)
标签:

教育

亲子

文化

育儿

分类: 语感班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

--------------------------------------------------


第一讲作业        
    有幸知道非常功夫作文,是去年带孩子参加白马书院传统文化学习时,认识的一位六年级孩子的妈妈告诉我的。
    先是在网上看老师写的文章及微信上推送的短文,刚开始感觉文章中提到的学习语文及写作文存在的问题,都是我曾经上学时碰到的问题,后来发现老师给出的写作方法都是形象具体,可操作性强,即使是一篇一年级学生课文,老师都能精辟地分析出文章的结构、逻辑、用词等写作上的高层次用法,让我这个从小就惧怕写作文的人也从中受益不少。看着看着越来越觉得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老师。于是果断在网上买了《作文,多大点事》全套,买回来阅读了基础篇和启蒙篇,试着用书上的方法教孩子写作文,孩子到也确实有收获。只可惜我自小就怕学语文,所以在辅导孩子作文时,并不能完全驾驭。
     后来又关注到老师还开设了网络课程,分为语感和作文班。其实最初,由于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一直想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古人学习时读文章都是呤诵,为此我还特意买了有关呤诵的书籍,也照着书本和孩子一起学过一阵子。苦于找不到老师,摸索了一阵子,不得要领,只能作罢。所以当看到老师开设有语感班时,我心里就在想这应该就是我要找的课程。
     听课前,我认真做了复习。对照预习诗文,找到老师在荔枝台里的朗读,认真听了多遍,并照着老师的腔调,依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了好几遍。令我欣喜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我在某个时点突然意识到读诗是需要有断有续的,一句诗要会根据意思断成多个词语来读,有时候某些字还会根据需要读半拍、两拍或三拍。
      之前我读诗,都是一句话不停顿就读完了,根本没意识词语与词语之间还会有短暂的停顿。意识到这点后,我试着用这个方法将《不读诗,无以言》书上所有我喜欢的诗都读了个遍。让我开心的是,以前要花很长时间才记住的诗词,现在用有断有续的方式来读,读上几遍,很自然地就能记住了,完全不需要死记硬背。哈哈,我真是太开心了。
     老师的语感课终于开讲了。网络课程,由于空间的原因,其互动性相比于面对面授课,在实现方式和效果上都处于弱势,但老师的讲课无论是课堂氛围和效果都非常棒。每一首诗,老师的讲解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语言精炼,不啰嗦,同时又留给听者思考、体会的空间。每一首诗,老师的朗读都是那么深情,充满着感染力,让听者的心绪也随之高低起伏。一节课听下来,让我对诗文朗读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开始体会到了如何表现出高、低、起、伏,以及如何抓住整首诗的关键词。有些原本难以言传,只有靠领悟、体会的知识,非常老师却能以自然而又质朴的方式娓娓道出,让听者很容易就能明白和掌握。一节课下来,收获满满。
      再来讲讲孩子的变化。听课之前,孩子没有预习的。考虑到我自己也不具备朗读的基础没法指导他,再者孩子不愿意读,也就算了,不强迫。第一节课,两小时,他也能完全听下来,而且听得很入神,课间老师留时间让孩子读一遍时,他竟能有模有样地朗读,而且高、低、起、伏竟然都能意识到,真让我意外。孩子对语言的吸收力有时候真是大大超乎我的想象。
    课后,朗读复习时,我问他,非常老师讲的五首诗你最欢哪首,他竟然跟我说,他最喜欢虞美人和钗头凤,因为他能体会到里面的情感。这两首诗在老师的课上他是第一次接触到,真没想到,一次课,就让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学会了去体会诗里蕴涵着的情感。
    现在每天早起,让他五首诗各读一遍,他也非常愿意读诗。当然我也每天都读,至少得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就像非常老师说的,只要读出自己的体会和味道,就可以了。我的感觉,读诗其实是读给自己听的,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代入到诗中,去体会诗文所要传达的情感、意境......
     
第三次作业
      这次课,老师从诗中的情开始说起, 诗像作文一样有头身脚,包括了情感及情感的布局。一首诗的情感布局,有平淡、高亢、压抑......如再别康桥,情绪一点点上升,再压下来。
      诗中的情,通过音(押韵、语感、不同方言语系)表现出。如,ang属高亢音,可以表达慷慨激昂的情绪,平淡压抑的情绪则需用张不开嘴的音来表现。押韵可以让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品起来如诗如画,如少年中国说,属于情绪激昂高涨,押的是ang韵。
      此外,还引申到了写作技巧:驴头不对马嘴,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哭声划破了长夜,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如果不是听老师讲课,这些东东我之前真是一点没体会过。之前朗读诗,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学罢了,从没领悟过诗里还有情感的布局,尤是通过不同的音韵表达不同的情绪。原来,中国汉字这么神奇!
    说来惭愧,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和孩子都没能按时完成。除了第一周,我在家里每天都饶有兴致地诵读诗,孩子在我的带动下也能每天坚持读,所以第一周的收获最多。第二周就差了好多,工作上事多,自己没写心得也没有诵读,孩子也懈怠了。我这个榜样没做好,所以第二周老师讲的诗中叙事部分要娓娓道来,我们也一直没有掌握好,感觉这种平淡的叙事很难读出感觉来。因为没按老师的要求做,所以后面两周的收获明显不如第一周。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几周的学习,让我深深地感觉到,父母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

  第四次作业
      第四讲的主题是“断”,断者站也,站者歇也。
     朗读时,段与段之间要有断歇,一段中头身脚要有断歇,一句话中实词与虚词之间也有断歇。背景音乐开始时,要有一个等待,这是情感的积蓄。之前朗读时,我只知道一句话中要有断、与续,但何时断,何时续,我都是跟着感觉走,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实词和虚词之间要有断。我这个人平时讲话语速就快,但从没用心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自从跟着老师学语感以来,也开始意识到要将平时讲话的语速放慢。
     第二个主题是“动”:不仅要欣赏诗的意境美,韵律美、色彩美,还有动态美。动,理解的可感可觉,如:《再别康桥》中的“招摇,揉碎,沉淀”。《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拟人化带有情绪。在分析诗中的情感时,老师讲到了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情怀与格局。从如何读诗,到欣赏诗再延伸到写作,老师如抽丝剥茧般地教着,能感觉到老师讲课的用心。
    下面说说孩子的表现和变化。
    孩子每天早起会读二十分钟老师当期所讲的诗歌。孩子的两个变化,让我有点小意外,周末去超市买菜的时候,孩子随口说了句:“要关心粮食和蔬菜”,接着和我说:“妈妈,我一看到这些菜,就想起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来孩子有他自己的理解。第二个是,一天晚上,他在读完席慕容的《前缘》和《一棵开花的树》之后,竟然跟我说,他要写首诗,随后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下来:
       未来
未来,是一个魔术师,
他控制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我们却一点也不知道。
未来,还像一位美丽的公主,
她有智慧的双眼,
把未来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趣。
让我们迎接未来,
迎接未来的每一件事吧!

    无论写得如何,但我能感觉到,这几次语感课上下来,孩子开始在不由自主地试着用诗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能有这样的收获,真得很感谢非常老师用心良苦的讲课。

第五讲作业
      第五讲的主题是“精”。诗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最具有灵性的文字。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画,还有一段事,一份情。每首诗中都蕴藏着故事,从诗中发现故事,娓娓道来。老师还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别康桥》、《雨巷》为例,用叙事性的语言,将诗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几次课下来,老师在一步步的教我们如何在诵读中去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的变化,展现的画面色彩及蕴藏着的故事,以及如何运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声音来表现诗歌的情感、画面色彩和动感、故事。每一次讲课的内容即是一个独立的小单元,又可以和之前的课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这周,由于毕业季工作繁忙的原因,自己没能坚持每天读诗,所以影响到了孩子的坚持。老师说得很对,语感是要通过实证,才能获得的。这周没有坚持诵读,明显感觉到生疏了许多,诵读时也没之前能很快的捕捉到诗里的情绪,不能很好地投入那种情感中,包括高低起伏的运用也不能很好的把握。
      让坚持形成习惯,让习惯推动坚持。坚持下去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在语感班承诺书里的每一条,都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每次正式讲课前,老师都会让大家大声朗读一遍承诺书。现在想来,这是在时时提醒我们,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六、七讲作业
     第六讲的主题是“正”。诗的结构分为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头;承,是承接,承上启下;转,是转变,由此及彼;合,是结尾。从诗的结构来理解诗,理解诗的脉络和规律。
      第七讲的主题是“明”,选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是明朗,明确。明德是先秦时期的说法,是灵魂,精神层面的那个“我”。读诗时,要深临其境,随文入观,从而唤醒、挖掘那个“我”,让自我更进一步提升。读诗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遥相呼应,从而和作者形成共震。读诗要去体会诗里蕴藏着的情绪、神情、体态、情景、节奏,语言等,慢慢地自己就变成了作者。简而言之,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投入角色,找到自己。从而扩大我们的胸怀和格局。
     说说这两周我和孩子的表现:
     经过了这七周,断断续续的读诗,我发觉自己慢慢地喜欢上读诗,渐渐地也能体会到诗里的情感,意境和韵律美。有时候读的上瘾,喜欢一遍一遍地重复读着自己喜欢的诗,沉浸在诗里。在没上语感课之前,我从未有喜欢读诗的感觉,现在再回头看看过去读书,真的就是一句空洞的指南。
     以前,逼着孩子读经典,一段时间后,我就迫不急待地让孩子背下来,以致孩子对读论语毫无兴趣。自从跟着老汉学语感之后,我再也没逼孩子背任何诗句了。可是按照老汉教的方法诵读,孩子却能很快的记住诗词,而且我在读诗的时候,有时候读错了,自己还没来得及纠正,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听了,立马就指出我的错误。孩子有时候做作业,吃东西,逛超市,嘴里都会不自主地冒出一两句诗来,那些诗词似乎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在家里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和孩子会你一句我一句地接龙朗诵诗,像是在做游戏,很好玩。
      现在,我再也不要求孩子背诵诗词了。过去的我,太急躁,太功利,现在的我,只想跟随非常老汉,和孩子一起慢慢地去品读诗里呈现的美妙世界,品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一种体验,一种享受。

第八讲作业
     第八讲的主题是“景”。老师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没有单纯的景,没有无故的情。景是情的发端,情是景的归宿。
    关于景语与情语的关系,我一直都很困惑。记得上学时,语文课上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总是喜欢将一篇课文中哪是写景,哪是抒情分得径渭分明。看一些课文讲评书时,也是将景与情一分为二。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心存疑惑,心想着景和情不是都融在一起了嘛,哪分得这么清楚呀。所以语文考试时,遇到此类题目,我真是脑袋都要炸了。
      听了今天这讲,简直是将我存在脑海里多年的疑惑顿时豁然明朗。小到大一,语文也一直是我的弱项。记忆中什么课文分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见到这些题头就疼,因为我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与老师给的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语文课让我内心的疑惑越来越多。
      学习语感,不经意间将我内心的疑惑解了好多,不知不觉中也慢慢喜欢上了朗读诗词,每天读几首诗已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老汉说得对,我们积累的画面感太少,故事情节太少,体验的情感太少,以致不会写文章,写不出好文章,对文字的领悟力太弱。上了语感班,这些欠缺可以在每天的朗读诗词过程中,不断得到弥补和提升。现在诵读诗词,我的脑海里会慢慢浮现出诗里描绘的画面,情节,并试着体验诗中的情感。
     昨天傍晚,和孩子一起散步,漫步在公园的一条小径上,眼光无意间落到了小径旁边的一棵矮胖且粗壮的老树,脑袋不自主地闪现出早上刚读的《说给自己听》:“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眼前的景象,让我心里微微一怔,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诗里的情感。
     孩子也接着写出了他的第二首第三首诗啦!前两天还问我:“妈妈,语感课现在已经上了几讲?”我答:“已经讲了八次课啦!”小家伙听了有些黯然伤神,自语道:“那还有十次课,就结束了......”语气里满是流连和不舍,我即刻安慰道:“不用担心,我们接着上语感中级班!”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