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
--------------------------------------------------
第一次作业
番外:几年前,通过一个家长交流群知道了非常老师,当时就立即加了老师的功夫作文群,但一直觉的孩子还小,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直到前段时间,发觉他写曰记特别困难,而我又拙于言辞,不知道如何去辅导他,所以当群里通知有老师的语感初级班开拍时,我毫不犹豫就拍了,希望孩子跟着老师学习,不再头痛如何写日记,写作文。
从上完试听课后,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睡前大声的朗读老师留下的预习,孩子也学着老师快板式的朗读,甚是喜欢,并期待周五的到来。周五晚上六点多,爸爸还没回来,因为晚上有课,所以就不等爸爸了。我和儿子吃完赶紧来到电脑旁等着,我们事先一起朗读了语感班承诺书。老师在一首《忐忑》歌声中拉开了第一次语感课的序幕,以前从未听懂过《忐忑》,但经老师一解析,瞬间豁然开朗。
老师讲的语感朗读不是一般的朗诵,不要求字正腔圆,但一定要读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断有续,也就是有高低起伏。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门。一句话因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
我家儿子在收到《不读诗无以言》后,就特别喜欢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以也特别喜欢老师的语感课,每次当老师问大家是否愿意做他的弟子时,我家的总是大声回答:“愿意!”
通过老师的细分、断字,孩子读起来,记忆都加强了,没读多少遍就能背下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渐入佳境。
第二课作业
星期五,由于临时有事,担搁了一些时间,到家时已快到7点了,儿子说,妈妈您快去开电脑,打开QQ视频,语感课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别迟到了。还好老师正在点名,我们们赶紧写上名字报到,老师点到他的名字时,他特别高兴。
这次课首先是复习上一次课的几首诗,温故而知新。虽然这几首诗他都能背了,但读起来还不知道注入自己的感情,更喜欢用老师说的快板式朗读。所以当时我就跟他说,我们的承诺书上不是说“我要声情并茂地读、要抑扬顿挫地读、要有起有伏地读,要有断有续地读”吗?我们也改改,读出我们自己的腔调,不要让别人一下就能猜出你下一句是怎样读的好吗?儿子爽快地回答好。上课时我们家小朋友和其他低年级小朋友一样,不能一直坐在电脑前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每次老师要求我们读时,他都能大声的朗读,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错。虽然他还并不知道语感到底是什么,但我想只要他能开口读,有这个兴趣就好了,而且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和我一起读诗,若是能一直坚持下去,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课作业
老师每次上课,开始都是复习前一次课的内容,并重申几个重点:
1、读:阅读阅读,是即要阅看,又要读诵。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断有续地读。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门。情感是通过节奏与韵律体现出来的。
2、感:从咸从心,动人心也。咸是全部之意,语感,就是语言文字的全部信息融汇于心。感者,憾也。感动,感动,感就是动其心也。如果所读的文字不能动其心,有所感,就不可能存在语感。
3、诗:诗是语言中的精华。诗是最赋有灵性的文字。诗是最具有语言美感、章辞美感节奏美感的介质。诗是最能体现语感、节奏、频率、音律的。
4、获:好的文章要悦于形,悦于声,悦于耳,最后悦于心。读,是眼、口、耳的统一,最后汇聚于心。收获成片,功夫成片!
字:抓住关键字。感受到什么关键字,就去表现这个关键字。通过轻与重、急与缓、抑与扬、起与伏,等等表现出来。情感是通过节奏与韵律体现出来的。关键字,不是难读的字,不是难写的字,不是难懂的字。
5、返:出尔返尔,文字终究要通过语言来展现,经不起一读的文字是有差距的。我们写出来的文字,一定要用读来检阅。
6、叙:一首诗里都会铺陈叙事,叙事是娓娓道来,是平淡。平淡是为了突显高奇,高奇也是为了突现平淡。语感并不只是高亢的声调,平铺直叙,更显功力!在诗中发现故事,再在故事中娓娓道来。
这次课主要是讲“情”及“押韵”
情:诗同作文一样,有头身脚。作文不只是文字的呈现,也不只是文字的布局。样也包括了情感,以及情感的布局。
一张好的照片,一定要有情绪的抒发。同理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也一定要有情绪。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平铺直叙,叙事,娓娓道来,由作者本人到家人,再到每一个人,情感一步一步上升。
《再别康桥》三处景色的描写,“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那榆阴下的一潭”。再情感抒发,“波光时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情感逐步加强,但又笔锋一转,道出自己想放歌又不能放歌的无奈,从而使情感达到了高潮。
李白的《将进酒》开始是情感的喷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平淡叙事:“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再然后喷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情感高低起伏,最后达到高潮。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面对自己最亲爱的人,是轻灵、鲜妍、天真、庄严、是夜夜的月圆、是初放芽的绿、是柔嫩喜悦、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体会情感的变化,感觉如沐春风。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体会情感的频率,抓住关键字“假如、这……、这……这……、和……”长短起伏,用我们的声音展示出我们的情绪。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即少年的中国说,也就是少年的中国的责任需要中国的少年来担当。情绪高亢。
写作提示:押韵会让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如音乐一般悦耳,品起来如诗如画。诗中每句四字词的尾字都押韵。再比如《黄果树听瀑》“哨、啸”“荡着、响着”“鸣、应”。
第四课作业
首先一样还是温故而知新,“感、获、字、返、叙、情”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感:就是要把语言文字的全部信息融会于心,感即憾,憾就是动。感觉有感才有觉、感动有感才有动、感叹有感才能够有叹、感情有感才能够有情……;获:通过读,孩子的理解力加强了;字:抓住关键字。感受到什么关键字,就去表现这个关键字。通过轻与重、急与缓、抑与扬、起与伏,等等表现出来。返:出尔返尔,文字最早源于发生,优秀的文字是改出来的,平庸的文字是写出来的。如何改,怎么改,唯一的方式,通过读来检阅你的文字是否带有感情,经不起一读的文字是有差距的。我们写出来的文字一定要用读来检阅。叙:语言的感情不是一直都是高亢的、激昂的,每首诗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那就需要用叙事性的娓娓道来。激情四射的情感需要平淡的娓娓道来来衬托。情:任何的文字,任何的艺术都包括了情感,以及情感的布局。
这次课主要是讲“断”及“动”
断:断者站也,站者歇也。开头一定要有一个过门,需要断歇,好为后面的朗读进行一番铺垫。全文中段与段之间需要断歇,一段中头身脚需要断歇,一句话中,实词与虚词也需要断歇。
实词与虚词之间的断歇:实词是指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成义的。比如:我、你、他、美妙……。虚词是指单独不能成文,成义的。比如:但、虽然……表示转折、递进、并列、因果……关系,虚词的最大作用是关联词。
余光中的《乡愁》通过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四个角度,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思念,再由人到物,想到大众之间的骨肉分离。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写作提示:构图即角度,作文写来写去也是角度。比如《春晓》的角度是诗人被鸟叫醒的角度来写的。
席慕容的《前缘》因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却又很恍忽/无法仔细地去分辨/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正话反说)。
写作提示:正话反说,强调语气。比如:我是个开朗的人,我一点也不悲观。
动:不只要欣赏诗的意境美、韵律美、色彩美、还有动态美。意境美就是形容词;动态美不只是动词,而是要将这个动词理解为可感可觉。《再别康桥》里的动态美:招摇(招是指手前后摆动,摇是指手左右摇动)、揉碎、沉淀……掌握词汇的画面感。
杜甫的诗最能反映当时的情形,他的诗展现了那段历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动态美: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即有的……有的……)经老师一解析,脑海里呈现了一个个动态的画面。
写作提示:拟人与动作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声。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都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蜀道难》,李白的诗想象力丰富,善用比喻,善用典故,善用夸张(运用夸张的数字)。
第五课作业
已经上了五次课了,儿子每次上课前也很期待,快到时间时,会提醒我要上课了。期待上课的点名环节,点到他名字时会很高兴,没点到时会有点小失落。由于是网课,看不到老师,老师也看不到他,所以我家小朋友也感觉不像正式上课那样,不会正而八经的坐在电脑桌旁听老师上课,他就坐在房间的地板上拿点小东西在把玩。所以我也不指望他能听进多少,能对语感有多少理解。
这次课,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用“说学逗唱”重新演绎了一遍前面的诗,同时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全部囊括其中。我家小朋友也被逗得乐得不行,当老师说站上凳子,爬上桌去读诗,他真的象猴子一样爬到桌子上坐着读诗。学着老师用美声唱法去演绎《满江红》,跟着老师一起颤。这段时间我家小朋友最大的收获,就是前面所学的每一首诗,他都能背下来,其实有些诗我还不能背,为此,他会笑话我的记性不如他的好。
这次课主要是讲“精”。
精:诗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最具灵性的文字。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段事,是一份情。
学习语文、写作,学校老师总会要求孩子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希望能对写作有帮助。但实际上我们孩子平常缺少的不是词汇量积累的不够,而是词汇的画面感积累的太少,另外就是画面感中的故事积累的太少,以及画面感中的故事的情感积累的太少。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别康桥》、《雨巷》所蕴含的故事,孩子虽然还不能像老师那样把诗中的故事复述出来,但只要我们继续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也一定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的故事呈现出来。
写作提示:假如你去一个地方旅游或是探亲,你用最丰富的颜色写出了最美的景色,还有最美好的回忆。而在结尾,你能换个思路----不是一味的写依依不啥啊,这个假期真愉快啊,而是写出离别的伤感:我挥手告别,用我满怀的离愁去渲染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好的回忆!用我不带走这里的一草一木、不带走这里的欢乐、不带走这里的云彩……来表示其实我什么都想要带走,这样的结尾更有深意。
接着老师又讲了《国殇》的作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也是诗歌史上有无作者的分水岭。《国殇》是一首追悼前方将士的丧歌,又是预示着楚国灭亡的哀歌。老师顺带用一句戏言“喊赵微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解说六国灭亡的顺序。老师带着读时,我家小破孩也是特别认真地跟读的。
我特别喜欢《走向远方》,这首诗启示人们不能甘于平庸,要有理想,且为之奋斗。同时这首诗也抒发了作者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去为理想而奋斗。写作提示: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比如: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那我们也可以仿写:我在河堤上看风景,在河堤上看风景的我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儿子仿写:我在草地上画画,在草地上画画的我也成了一幅画。特别的绕,有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