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幼学琼林》之五十四:不毛之地

(2014-11-01 16:35:07)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育儿

分类: 国学

乱说《幼学琼林》之五十四:不毛之地


乱说《幼学琼林》之五十四:不毛之地

整理者:江苏-懿妈、广东-向梅、成都—圆圆妈、陕西—铎妈、迟迟

-----------------------------------------

硗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还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形声字。形,这个,不是古代帝王尧舜禹的尧,它的繁体字是。由此看出,这个字与石块、土块有关。有很多坚硬石头与土块的地,称之为硗。引申来说,硗地就是贫瘠多石的地。不毛之地的,原是指草,引申开来就是草木。贫瘠多石的地方很难长出草木来,更不用说长庄稼了。

瘠硗之地出自《国语》。先来介绍一下有关《国语》的一些常识。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中国的历史记载一般有三种体裁:一是纪传体,典型之作就是《史记》。纪传体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主线进行编撰;二是编年体,典型之作就是《资治通鉴》,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主线进行编撰;三就是国别体,典型之作就是《国语》,国别体的特点就是以国家为主线进行编撰。

在《国语》卷十七《楚语》上记载了一个故事,叫“伍举论台美而楚殆”。伍举也就是伍子胥的祖父。这个故事的原文是: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面议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先君庄王为刨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南、顿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使富都那竖赞焉,而使长鬣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子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南为师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于是乎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楚灵王建造了一个很豪华的高台叫章华台。有一天,他特意邀请伍举登台远望,并得意地感叹:这高台真美啊,真是高大上啊!”

伍举见机对答:我听说贤明的国君把有德并受到尊崇当作美,把安抚体恤百姓当作快乐,把能听从有德之人的劝谏当作听觉灵敏,把能招致远方的人归附当作贤明;没有听说过把建筑的高大和雕梁画栋当作美,把钟磬笙箫的盛大喧哗当作快乐,也没有听说把场面宏大、东西奢侈、姿色迷乱当成目光明亮,把能分辨音乐的清浊当作耳朵灵敏的。

伍举接着说:楚王的先祖,楚庄王建造的匏居台,高度不能超过观望气象的台子,台大不过能够容纳宴会的杯盘,用的木材不占用国家的守备,建造的费用不增加官府的负担,让百姓参与建造也不会耽误他们的农时,官吏监督建造但绝不会影响日常的政务。宴请过的人,也只有宋公和郑伯;主持朝见礼节的,是华元和驷騑;其它做宴会协助工作的,是陈侯、蔡侯、许男和顿国国君,随行的高官大夫们也各自陪侍自己的国君。当时楚庄王就靠这样消除祸乱,使楚国成为强国,而并不得罪诸侯。现在您建造了这章华之台,百姓疲惫,钱财用尽,耽误农时,百官烦忙。这个高台花了数年才建成,现在希望有诸侯来贺,但请柬发出去了,诸侯们都拒绝,没有一个表示前来。后来派太宰启疆去请鲁侯,并用蜀地之战威胁他,人家才勉勉强强姗姗而来。在贺宴上,让那些高帅俊美的小生辅佐事务,让那些长着髯须的人装模作样导引朝见,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美。

伍举又说:所谓美,是指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妨害,都一片和气融融,才叫美。那些建筑看上去倒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国库里财用匮乏,老百姓钱包干瘪,这有什么美呢?一国之君,应与百姓共处,与百姓同坐一条船。要是百姓贫瘦了,国君怎么能肥美呢?并且私欲太多,会使德义减少;德义不能实行,近处的人忧愁叛离;远方的人抗拒违命。天子之尊,是因为他把公、侯当作官长,让伯、子、男统率军队;天子享有美名,是因为他把仁德布施四方,使大、小国家都得到安定。如果靠聚敛民财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百姓贫穷不安而产生叛离之心,那就叫作恶多端、为富不仁、为老不尊了。看上去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伍举最后说:“先王建造台榭,榭用来讲习、演练军事,台用来观望气象、决断吉凶。因此榭只要能在上面可以检阅士卒,台只要能登临观望气象的高度就行了。它所在的地方不占农田;建造不会使国家财用匮乏;组织运筹工作不会影响日常政务;它占用的时间不妨碍农耕。而且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规划它;用建造城防的剩料建造它;让官吏在闲暇的时候组织它;在农闲的时候建成它。所以《诗经》上说:‘周文王在建造灵台时,让百姓来营造,没用几天就完成了。建造的时间不急迫,百姓像孝顺的儿子一样都来了,加班加点很快完成。周王来到了园林,母鹿都感应得悠然卧伏。’建造台榭,是为了让百姓得到利益,没听说是使了老百姓匮乏的。如果您认为这高台很美,那么楚国可就危险了!”

这篇文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现在读来,依然余音绕梁。古人建房子,常用瘠硗之地,因为不长寸草,所以干脆废物利用。他们绝不会在能长庄稼的地方建造楼台阁榭,这是敬天畏地的表现。而反观现在,却大逆不道。好山好水,良田美地都给占尽了。这还不够,还要围海填海,围湖填湖,那些满足私欲的所谓美景,有什么可美之处呢?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读“毛”字,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皮毛﹑毛发的“毛”。“毛”是一个象形字,象形的意义是草的尖尖,也是一根羽毛的那个尖尖的地方。羽毛的尖尖与草尖形状相似,这就是毛的意思。所以,“不毛之地”的“毛”,粗粗来讲,是草的意思。但细微的来说,就是连个草的头都长不出,寸草都长不出来的地方。不能生长寸草的地方 一定也就是“硗地”,也就是贫瘠之地了。

在《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妥焉,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征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这件事发生在春秋晚期。当时的郑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国。从地理位置上讲,夹在晋楚两强之间。从政治上讲,也属于两边都得讨好、不能得罪的地位。没有办法,只能当骑墙派,看到谁强大,就投靠谁。一开始,郑国先与晋国结盟,楚庄王一看,好家伙,你竟投靠敌对势力?于是就率领大军打来。作为小国的郑国没有办法,只好一面拼命抵抗,争取外援的时间,一面派人向晋国求救。楚军的势头很猛,一路势如破竹就打到了郑国国都(现在河南的新郑市),一围就是三个月。

郑国的国君是郑襄公,他一看晋国救兵迟迟不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城内无可战之兵,无可吃之粮,于是只好光着膀子,左手持降旗,右手持鸾刀,开城投降。见到楚庄王,郑襄公说降词:寡人我无才无德,让我这样一个无良小臣(对强者就得称臣,这也是俯首称臣的来由)来治理边陲不国,惹得天降大祸,还让您老人家不远千里屈尊来到这里。求求您老人家大发慈悲,怜悯一下我这个不祥的祸害吧!请给老人家我一块不毛之地――赐之不毛之地,让我和几个老得掉牙的臣子能够安度晚年,我们都会老老实实、惟命是从、俯首听命的。就这样,才让楚国退兵。这就是“不毛之地”的一个故事。

美田的“美”,上面是个羊字头,用来祭祀的羊,称之为美。因为是用来祭祀,所以一定是要选上好的羊,经过精心加工烹饪。后来,汉字经过演变,一般带有羊字头的字,都含有褒义。比如说善良的“善”,也是一个羊字头。带上“月”字旁成为“膳”。 这个月字旁其实是肉字旁,表示与酒肉、饮食、身体有关。膳成就了美味,再加上个“御”字,美味还不够,还成了仅供皇帝老儿吃的美味了。

“腴”字,是一个肉字旁,也表示与身体有关。具体来说就是腹部的肥肉。现在有个形容人体态的词叫丰腴,如果理解了腴是表示腹肉的话,那就形象了。表示除了丰满之外,还有赘肉,生活很好,休息很好,就是运动不好。

古语有:圣人忧世,深思事勤,愁扰精神,感动形体,故称尧若腊,舜若腒,桀、纣之君。垂腴尺余。

也就是说,过去那些像尧﹑舜那样的明君圣主,因为忧国忧民,所以身体瘦弱、肌肉无光、形销骨立。而像夏桀王、商纣王那样的无道之君,肚皮上的肥肉要垂下一尺多长。――桀、纣之君,垂腴尺余当然是夸大之辞。

“膏”字,原意是指脂肪,通俗来说叫肥肉。看这个字,下面是个肉字,上面是个高字,说明肉多的不得了,高堆起来了,那必定是脂肪太多、营养太多了。用之来形容田地土地当然是好了。所以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是恰当的。

膏腴之地,熟读《过秦论》的,一定会有相见亲切的感觉: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文中的东割膏腴之地的“东”,具体是指崤山以东,但也可以泛指黄河“几”字型右边竖弯勾那一块的东边,属于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因为河水长年冲积而形成了平原,地势平、水量足,土地中含有的营养也足。历史上,那里一直是中国的农业基地和粮仓,所以称其为膏腴之地

    《幼学琼林》及其它诵读版购买地址:非常老师的小店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时间:2014年10月27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

 

时间:20141029日上午、1031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1005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