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琼林》之四十三:水神火神

标签:
文化育儿教育历史 |
分类: 国学 |
乱说《琼林》之四十三:水神火神
整理者:山东-碧水、迟迟、浙江-笑笑、广东-向梅、江苏-懿妈
-------------------------------------
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阳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冯夷,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黄帝轩辕的儿子,生前是负责治水的官员,死后被天帝封为了水神。还有一种说法是,冯夷原来是个一心想成仙的年轻人,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他就到处找水仙花,最后一次蹚水过河时,恰遇河水暴涨,不小心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了。
玉帝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于是就被玉帝封为了河神。
冯夷又叫冰夷,是掌管水的神仙,因为当时华夏民族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所以这里的水一般即指黄河,因此冯夷又叫河伯。水神、河神后来又不仅仅指掌管黄河之水的神,而是泛指掌管所有水的神。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水、河、波浪、波涛等与水有关的神,都可以称为冯夷、河伯或阳侯。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孟津渡黄河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波神阳侯掀起大浪,迎面扑卷过来,人马都看不清楚。文中的“阳侯之波”,就是指水神掀起的波浪。
屈原的《楚辞哀郢》中有: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意思是说:随着风波去漂泊,我便成了一个无家的浪子,到处游荡;小船行驶在汹涌的波涛上,就像翱翔在天空的小鸟,不知飞向何方。文中的“凌阳侯之泛滥兮”之“阳侯”就是指波涛。
水神河伯的故事,在过去的经典中非常多,比较有名的就是“望洋兴叹”了。这一个故事取自于《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意思是,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浩瀚,两岸的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海神若(《幼学琼林》的下一联中提及的“海神曰海若”)告诉他:“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海神若告诉他:“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于是河伯决定去那里看看。
他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深有感触,望洋而感叹: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这就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来由。
在《史记》里有一篇文章,叫《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在战国魏文侯时期,西门豹任邺县令。刚到邺县,他就召集上了年岁的人,问他们有关百姓疾苦的事情。这些人告诉西门豹:老百姓的赋税很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河伯娶妻,巫祝们还会贪污一部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由于担心巫祝替河伯娶了她们,因此都带着自己的女儿离乡背井,逃避灾难去了。所以整个县城空荡无人,贫困无比。
又到了为河伯娶妻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河边。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西门豹看后,对巫祝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给他送过去。”就叫差役们把大巫婆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去了这么久还没回,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吧!”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一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又把支持河伯娶妻的达官贵人一个接一个地抛入河,让他们去打探消息。剩下的人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磕头求饶。邺县的各级官吏非常惊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为河伯娶妻的事了。西门豹接着又组织百姓开挖渠道,治理黄河,灌溉农田,获得了丰收。这就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讲到河伯,还有一个典故不得不提——《易经·系辞传上》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出”的意思是:相传在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来成为《周易》。“洛出书”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时期,黄河的重要支流——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洛书治水成功,划分九州;又依洛书定九章大法,从而实现了天下大治。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河图就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既然提到了洛书、洛水,那我们就顺带提一下洛水之神——宓妃。“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还有一种说法是: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黄河的河神河伯向大禹献的是河图,洛河的河神宓妃向大禹献的是洛书。宓妃是谁呢?我们以前讲过,《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是云神,宓妃就是洛神。
相传,宓妃原来是伏羲氏的女儿,在洛水玩耍时不小心溺死,后来被天帝封为了洛水之神。宓妃不仅是伏羲氏的女儿,还是河神河伯的妻子。之后,羿射伤河伯后,宓妃又成了羿的妻子。
羿伤河伯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河伯被天帝封为河神,负责治理黄河。但他从来没有治水的经验,束手无策。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就有章可循了。由于河伯对此毫无经验,于是他找了同村的后老汉及众位乡亲帮忙。
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悲叹自己没有力气去照图治理黄河了,于是就沉沦了下去。后老汉此时也老了,但他对治理黄河的事还是不放心,还想去找河伯。可在他寻找途中遇上黄河决口,后老汉被冲走淹死。因此后老汉的儿子羿(“后羿”的来由)非常恨河伯,他找到了河伯,张弓搭箭射中河伯左眼。此时大禹正好路过,死死拽住后羿,没让他射第二箭,并把河伯画图的艰辛告诉他,后羿后悔自己冒失莽撞。河伯这才把河图献给了大禹,大禹依河图得以治水成功。当然,此时后羿就认识了宓妃,宓妃也就离开了河伯,成了后羿的妻子。
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胡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讲的就是这一段故事。在古汉字中“雒”通“洛”,所以雒嫔、洛神、宓妃是一个人。在《楚辞•离骚》中“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可见屈原也暗恋着宓妃。在《九歌·河伯》中,屈原专门写了河伯与宓妃相爱欢悦的场面: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惟兮水中;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这么多人暗恋着﹑喜欢着﹑追求着宓妃,说明宓妃非同一般。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评价: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
三国时期,曹植还专门写了一首《洛神赋》,开头是: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洛神赋》中赞美地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简单的意思就是她体态轻盈,肥瘦适中,肩膀如玉斧削成,腰肢像束着白绢,项颈颀长,肌肤白腻,发髻乌黑高耸,双眉细长弯曲,红唇鲜艳,牙齿白皙,双眼顾盼生辉,酒窝动人心魂……。总之是人见人恋,人见人爱。
下面来讲: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
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祝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以火施化,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颛顼,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颛顼叫高阳,他的这一族叫高阳氏。高阳是楚国的祖先,也是黄帝之孙,是黄帝的二儿子昌意的儿子。后来,高阳生下了称,称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是帝喾(帝喾,也是五帝之一,他的这一族叫高辛氏)的火官,很有功绩,能使光照天下,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
据说,重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各部落中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但是对于如何保存和使用火还缺乏了解。有一次,重黎随氏族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能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取暖﹑烤肉,可负责生火的重黎却怎么也打不着火,他一怒之下就将手中的石头向远处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时与其它石头碰撞,溅起了几颗火星。重黎深受启发,灵机一动,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取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轻轻一吹就蹿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比钻木取火方便得多,人们再也不用特意想办法保留火种了。
传说,火攻战法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黄帝战蚩尤时,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部落人多而强悍,祝融就命部下每人拿个火把,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将火把向他们扔去,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祝融也由此立了大功,得到重用。
祝融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照明、驱除蚊虫,防止疾病。于是,祝融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又尊称他为“赤帝”。
《史记•楚世家》中还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意思是说,曾有一次,一个叫共工氏的部落发生内乱,帝喾让重黎去镇压叛乱,诛杀作乱者,但重黎没有斩草除根、杀尽叛乱者。于是帝喾就杀掉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火正之职,仍称之为祝融。
以上,就是“祝融”的来由。那为什么火神又叫回禄呢?《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帝喾杀掉了重黎之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来掌管火的职责。吴回后来又生了陆终,陆终成了继承人。吴回与陆终合称为“回陆” “回陆”与“回禄”谐音,可能“禄”字有福气、运气、福报的意思,比“回陆”更好听。于是后人就把“回陆”尊称成了“回禄”,代指火或是火神的意思。
之后,陆终又有了六个儿子,都是母亲腹裂而生。长子叫昆吾,次子叫参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会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连,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祖先。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六个儿子的姓氏也演变为了八个:己姓、斟姓、秃姓、彭姓、妘姓、曹姓、董姓、芈姓。这就是“祝融八姓”的来由。
时间:2014年9月15、16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
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