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琼林》之三十一:武林之区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育儿 |
分类: 国学 |
乱说《琼林》之三十一:武林之区
整理者:成都圆圆妈、昆明周彧、江苏-通妈
-----------------------------------------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郡,又号吴皋。
浙江原来指一条江,也就是现在的钱塘江。因为由浙江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这三条江组成,并且弯延曲折,所以又叫折江。中国人用字多用形音,“折”字取音,“水”字取形,所以“折江”成了“浙江”。
浙江是江名,钱塘才是地名。史记中记载,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那时的钱塘不叫“钱塘”,叫“钱唐”。
到了唐代,因避国号讳,才把“钱唐”改成“钱塘”。在五代十国期间,吴越王钱镠重视兴修水利,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闸口,阻止海水倒灌,减轻潮患,并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繁荣了当地的经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尊用他的姓,把浙江改成了钱塘江。
“浙江”因水而得名,现在又演变成了地名。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又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与浙江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的。
这里的“武林”并不是指会武功的绿林好汉,或是武术界的泛称。武林是杭州西湖边上的山,现在叫灵隐山。最早叫虎林山,因为有避讳,后来改成了武林山。中国人崇尚文武之道,林是丛林茂盛的意思。所以叫武林不足为怪。
广义来说,“武林”是古代钱塘山水的总称,也可借代用作浙江省的总称。比如浙江有武林广场,武林大厦等建筑。狭义的“武林山”指灵隐山。灵隐山上有五座具有神奇传说的峰——飞来峰、白猿峰、稽留峰、月桂峰、莲华峰。
浙江的首府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九州禹迹”中的“扬州之域”。有一次,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船的意思,也就是把多余的船留在此处。)所以这个地方从此称为禹杭,久而久之,就叫成了余杭。
历史上,通常会把以杭州(也可泛指浙江)一带称为吴越之地。因为这一块地方,在春秋争霸时期,几易其主:最早,杭州属于越国;后来越国与吴国交战,越国失败,越王勾践做了吴国的人质,杭州划归了吴国;再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在文种和范蠡等人的协助下,反攻并灭掉了吴国,杭州又归回了越国;到了战国时期,越国最终被楚国所灭。
这样我们对“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的理解更为丰富了。
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吴皋。豫章之郡,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汉代在江西设郡,郡府设在了南昌一带,称为豫章郡。唐代宗当政之后,因为唐代宗叫李豫,为避名讳,所以改成了洪都或是南昌。也因此,在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的版本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有的版本是“豫章故郡,南昌新府。”所以全句可译为,以前的豫章郡,现在(唐朝)叫洪都府。也由此,南昌现在又简称为“洪”。
《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指南昌的地理位置,即:“粤户闽庭,吴头楚尾”。南昌建城,可以追朔到汉代。据说,汉高祖5年曾命汉将灌婴驻军南昌,修筑城池。这座城池后称“灌婴城”,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后来取名南昌,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
在秦汉时期,江西南昌一带确实属于南方蛮荒地区。古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乃“形胜之区”。这里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盛誉。起名南昌,确实名至实归。
“吴皋”中的“吴”是指所属,同时也表明文化渊源。江西南昌一带,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与前面介绍所同,春秋后期吴国被越国所灭,此地归于越国。)皋,意思是水边淤地。南昌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整个江西,水系发达,湖泊遍布,所以称之为吴皋,就不足为怪了。江西的简称为赣(读音同“干”,四声),就是因为赣江贯穿全省而得名。
有一个小常识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有不同的名称变化。先秦设州(比如说九州禹迹),江西大部属于扬州。秦汉设郡县,江西就叫豫章郡。唐朝设道,江西叫江南西道。元朝确立行省制,江西叫江西行省。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名称上叫布政使司,当时的江西又叫江西布政使司。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
现在,我们的省,还是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江西省简称为赣是因为有赣江,那么赣江又是如何得其名的呢?赣这个字,可以说是汉字中少有的专有名词。赣就是江西,江西就是赣。赣江,是由两条主要的支流汇合而成。这两条支流,一条叫章江,一条叫贡江。“章”与“贡”合在一起就是“赣”,赣江也由此而得名。
时间:2014年8月15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