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作文多从共法入手:《谈习惯》讲评之一
标签:
教育杂谈亲子作文 |
作文(的学习)不分年级,不分体裁。不分年级,好比一个人拿筷子。十岁这样拿,三十岁也是这样拿,六、七十岁也是这样拿……筷子的拿法,就是写作文的方法,不会因为岁数的变化而变化。当然,表达深浅偏圆的不同,不是因为方法的不同,而是因为个人的积累、体验、认识的不同。
整理者:浙江-贝妈、江苏-懿妈、榕-迟迟
作文讲评《谈习惯》(一)
讲评时间:2013年4月12日上午
【原文】:
习惯就是日积月累、难以改变的行为,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好习惯可以使人才华横溢,好习惯可以使人举世闻名。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以精炼著称,他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干净利落。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那简洁的风格秘决在哪里?”海明威回答:“站着写。”接着,他解释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样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这种好习惯,使海明威成为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可见,好习惯是通向胜利之门的铺路石,好习惯是打开成功殿堂的金钥匙。
坏习惯有时只是洁白的馒头上的一点小霉斑,有时却可能会是一个可怕的恶魔,会造成重大错误,甚至让人失去生命。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徒弟,跟师傅学理发。师傅让他用冬瓜来练习,这个小徒弟有个习惯,每次给冬瓜“理完头发”,就会顺手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师傅看了提醒他不能这么做,可惜他总是满不在乎,漫不经心。终于有一天,师傅不在家,徒弟自己操刀给客人服务。当他给客人理完发后,就像往常一样,顺手一插,顿时只见血光飞溅,只听惨叫连连……你看,坏习惯是多么可怕,多么危险啊!
我也有许多习惯。在学习上勤学好问,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在做题时认真思考,在看书时不懂就问……这些都是我的好习惯。但是,我也有这样的坏习惯:有时丢三落四,有时提笔忘字,有时心浮气躁。100分总和我擦肓而过,第一名总和我无缘相见,我也吃够了坏习惯的苦头。叶圣陶爷爷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我们应该养成好习惯,及时改正坏习惯,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妈妈感言】:
非常老师,我是61群的新妈妈(江苏LISA),一开始我也是半信半疑,真有那么神吗,但是在群里听了几堂课后,就开始转变了看法。前两天我上当当买了您的书,并按照上面的步骤开始教孩子写作文。孩子已经六年级了,可是一写作文就很痛苦,真象是上刑场。我开始按您书上的内容给他讲“对称、头身脚,衣帽鞋,六根六尘”,孩子很感兴趣,这周老师正好布置了一篇作文《谈习惯》,这是我和他一起写的第一篇亲子作文,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这样孩子的写作兴趣会更大了,谢谢老师!
通常,小学生不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要到初中才开始接触,到高中会是一个重点。所以,这是一篇小学作文中难得一见的议论文。写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可以从结构上来分析上来得到结论----所谓的结构分析,就是头身脚、帽衣鞋的分析。
头:习惯就是日积月累、难以改变的行为,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脚:叶圣陶爷爷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我们应该养成好习惯,及时改正坏习惯,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在身子中,是以两个对称段呈现出来的:一是好的习惯,二是坏的习惯。
在两个对称段中,也能清晰地看到段落里的帽衣鞋。第一个是好习惯的对称段:
帽:好习惯可以使人才华横溢,好习惯可以使人举世闻名。
鞋:可见,好习惯是通向胜利之门的铺路石,好习惯是打开成功殿堂的金钥匙。
中间的衣服是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事例来呈现的。
第二个是坏习惯的对称段:
帽:坏习惯有时只是洁白的馒头上的一点小霉斑,有时却可能会是一个可怕的恶魔,会造成重大错误,甚至让人失去生命。
鞋:你看,坏习惯是多么可怕,多么危险啊!
中间的衣服是以小徒弟学理发的故事来展开的。
这样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小朋友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针对这篇作文,要额外地重点谈两个观点。一是作文的文体问题。
有的妈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低年级作文怎么写?高年级作文怎么写?记叙文怎么写?议论文怎么写?通常的回答是:作文(的学习)是不分年级的,作文是不分体裁的。作文不分年级,就好比是一个人吃饭拿筷子。十岁也是这样拿,三十岁也是这样拿,六十、七十岁也是这样拿……筷子的拿法,就是写作文的方法,不会因为岁数的变化而变化。当然,表达深浅偏圆的不同,不是因为方法的不同,而是因为个人的积累、体验、认识的不同。这也正如吃饭拿筷子一样,虽然拿法一样,但有人爱吃肉,有人爱吃菜,有人夹得快一些,有人夹得慢一些,但方法还是一样的。
关于作文不分体裁的问题,现实的例子就在这里。
之前,我们讲游记也要讲头身脚、帽衣鞋。讲小作文也要讲头身脚、帽衣鞋,讲看图作文也要讲头身脚、帽衣鞋。尽管作文的大小不同,题目不同,体裁不同,但基本的共法是一样的。这也正如梨树杏树、柳树杨树,虽然表相略有差别、各有特点,但普遍的共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树梢、树冠、树枝、树干、树根……所谓学习之道,在于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由此而及彼。
继而来讲,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个体系里,讲到了对称、讲到了引经据典等等,都在本文中有所体现。
比如说对称:
好习惯是通向胜利之门的铺路石,好习惯是打开成功殿堂的金钥匙。坏习惯有时只是洁白的馒头上的一点小霉斑,有时却可能会是一个可怕的恶魔——对称句。
学习上勤学好问,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在做题时认真思考,在看书时不懂就问——对称句;有时丢三落四,有时提笔忘字,有时心浮气躁。——对称句
再比如,叶圣陶的话:“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既是引经据典技法的运用,也是对称句的运用。
在本文中,大体来看引经据典一共有三处,分别是:“海明威的故事”、“学理发的故事”,以及叶圣陶的格言。由此可见,我们要看到共法,从共法入手学习作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文是不分体裁的。
反过来说,如果不先学习共法,而是从不同之处入手,那么一个孩子学习画画,学完了桃花的画法,还要学梨花的画法,学完了柳树的画法,还要学杨树的画法。再行细分,还要学三年树龄的画法,十年树龄的画法,六十年、七十年树龄的画法。如此学画,学到死,树的画法也学不完啊。
平时常讲头身脚、帽衣鞋,但是套用在议论文中,不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嘛。名称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希望学习作文的时候,要不着名相、看透实质。
可以这样说,假如写一篇景观的作文,说这个景观很美(论点),那您就要把这个景观的美写出来(论据);假如写一篇人物的作文,您要说一个人很善良(帽子﹨论点),那您也要把他善良的行为写出来(穿衣﹨论据)。
昨天,讲评了一个小书架的作文,来看其中的一小段:
学校的小书架是各式各样的。有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还有黄绿白相间的。有高的,矮的、长的,短的,还有三角形的。它们象积木一样,搭成了不同的造形。各种各样的书,就成了涂染积木的颜色。
学校的小书架是各式各样的。——这是帽子,也是论点。
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还有黄绿白相间的。有高的,矮的、长的,短的,还有三角形的。它们象积木一样,搭成了不同的造形——这是衣服(也是论据)。用论据(衣服)来说明论点,学校的小书架是各式各样的。
在这篇作文中,小朋友还运用了一个技法——“对比反差,写好以坏”, 这个技法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的第四章中有详尽的说明与讲解。
我们多次引用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按现代人的分类,应属于议论文),也运用了对比反差的技法,一是写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情景下的心情;二是写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情景下的心情。与今天要讲的作文相提并论,结构是一样的。
关于对比反差的技法,首先要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法。如果不能把对比反差的技法运用到娴熟,那还谈不上真正的会写作文。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打好这个基本功。先忽略掉这体那体,不管什么体,要常用、常写。
写大以小、写黑以白、写动以静、写近以远、写收以放、写疏以密、写无声以有声,写美以丑、写新以旧、写老以少……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个系列中大量存在。比如写美以丑的《我的丑爸爸》、故城新貌的《游古城西安》、写冷以热的《美丽的果园》、写美以残的《残疾人的演出》。
杜甫的《望岳》里有一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就是大与小,黑与白,动与静的矛盾统一。云是大的,鸟是小的;云是白的,鸟是黑的;云是相对静止的,鸟是相对运动的。
列举诸多,归总一下,还是共法的问题,还是作文不分体载的问题。对比反差的技法,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描景,可以议论。拿筷子的方法,是不变的,尽管夹的菜有所不同。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