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动静写白鹭鸶
标签:
杂谈 |
简练,不是指简单、字少。字数虽少,但内涵要厚。“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共十四个字,但是里面的情与景的内容是何其丰富。
整理:宁波-宁妈、浙江-贝妈、浙江-寒梅、江苏懿妈、河北青心、北京夏莲
《美丽的白鹭》作文讲评
讲评时间:2012年12月11日
------------------------
【原文】
美丽的白鹭(50群宸妈 三年级)
在东湖公园的栖鹭岛上,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
我一进公园,就看见在湖边的大树上停着几只白鹭。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小白花绽放在枝头,又像一串串静止的音符。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我一边想,一边沿着湖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去。
绕过一座小山坡,我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停留着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在优雅地散步。忽然,几只白鹭腾空而起,上下挥舞着翅膀,展翅高飞,飞向了远处的树梢上。还有一只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张开一动不动,像一只滑翔机似的从我面前滑过,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似乎准备捕鱼。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白羽毛。它有一双圆圆的黑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也是黑色的。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黑色的腿,爪子却是黄色的,像个铁钩子一样紧紧地抓在苇杆上。
当我正在欣赏美丽的白鹭时,耳旁忽然传来一阵“咔嚓咔嚓”声。我转身一看,发现在草丛中竖立着一个三脚架相机,相机旁坐着两位叔叔。原来他们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捕捉白鹭起飞、飞翔、捕鱼等等的精彩瞬间。看来美丽的白鹭不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大家。这时我又想起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中,也有白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喜欢这美丽的白鹭。
【妈妈感言】
我自己的作文水平很糟糕,提起写作文就感到痛苦,更从没想到过能亲自辅导孩子写作文。自从我有幸进了非常老师的作文公益群,听了老师的课才恍然大悟:没有真正学会看书,没有学会文章的基础结构、章法,怎么能写好作文呢?于是我开始坚持看老师的书和博客并听课;学习群里优秀妈妈们的有效辅导经验;开始试着用老师的方法去辅导孩子作文。我慢慢学会从简单粗暴的训斥转化为耐心细致的引导;从开始时的虎豹嘴脸到现在的满心欢喜。孩子也从一开始的张不了口到现在的有问有答;从一开始的两眼茫然到现在的脱口而出的“头身脚”、“帽衣鞋”、“六根六尘”;从一开始的满脸愁容到现在的眉开眼笑。
我起初辅导孩子的目的很简单:不要畏惧写作。结果孩子作文从三年级一开始,就篇篇都是超五星。半期作文比赛还得了学校特等奖,作为范文拿到其他班级阅读。这成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有了非常老师的妙招,孩子的作文在班级中成绩突出,获得老师屡次的表扬,这极大的鼓励了他,使他写作文的热情空前高涨。虽然他目前还完全处于作文的僵化阶段,但是写作的兴趣已经培养起来了,这也实现了我对他的初始期望:不惧怕写作文。我一直觉得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导师,现在他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慢慢地上台阶,最终能独自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得更远。
在学习了鸟这个单元后,班级老师发了一张鸟的观察报告要求填写,然后构思一篇关于鸟的作文。报告内容本身就很丰富:包括了鸟的外貌特征、活动特点以及与鸟之间的故事等等。我带他去了公园实地观察后,仔细的填写了观察报告。再重点提示他想想非常老师的方法:注意文章结构;注意头身脚、帽衣鞋,特别强调要开门见山。然后引导他运用对称和六根六尘来填充丰满,六根六尘又重点提示他色法、声法和意法的运用。最后让他试着引经据典,想出了一些关于白鹭的诗句。前后大概口说了两三天,后来他在课堂上完成了这篇作文。
【总评】
这篇作文很早就发上来了,可有眼不识“白鹭”。在一位妈妈的提醒下才认真看了这篇作文。看到本文,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觉,老眼顿时就不昏花了——想必这也是对本文最好的评价吧。再看妈妈感言,顿时两眼放光了,没想到妈妈辅导得这么好,小朋友进步这么快——想必这是对妈妈的最高评价吧。看完就有一种迫不及待要讲这篇作文的欲望。然后就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周六快点过去、周日快点消失、周一快点飞流,终于盼来了今天的讲课。
本文的亮点实在是太多了。先从结构谈起,来看作文的“头、身、脚”。
头:在东湖公园的栖鹭岛上,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开门见山的“头”。
脚:我喜欢这美丽的白鹭。这是首尾呼应、抬头收腹的“脚”。
中间的“身子”,是以三个对称段来写的:一是写公园门口的白鹭;二是写湖中心的白鹭;三是写摄影叔叔眼中的白鹭。
有妈妈提出,摄影叔叔“咔嚓咔嚓”这一段是不是离主题甚远?这正是小作者写得巧妙的地方。理由有二:一是借用叔叔的眼光来写白鹭,这个视角选得很好;二是作文中很巧妙地安排了故事性,或者说是情节性。如果一味地写景,似乎少了一些什么。这个原理也正如一直讲的:写苹果的样貌不如写苹果的故事一样。也如电视广告一样,不能只是一组华丽镜头的组合。好的电视广告,哪怕只有十秒钟,也要有情节性、故事性。
再来说“身子”中取景的远近。从大的方面来讲,小作者分别取了远景、中景与近景——公园门口看到的白鹭是远景;在湖心看到的白鹭是中景;摄影叔叔的角度是近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一路写来,最后再有收有放地远想开来:这时我又想起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中也有白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确实是思路清晰,安排巧妙。
小作者写到公园门口看到的白鹭时,有一个问题: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这个问题,在后来的湖心岛似乎得到了回应,但这个回应不是最终的结尾。最终的结尾是小作者引经据典的一句话:这时我又想起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中也有白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开头的提问到最后找到了答案,而且答案也并没有拘泥于答案本身就结束,而是从看到的白鹭写到了想到的白鹭。这样有呼有应,由具相的到想象,层层深入,十分巧妙。
小作者的对称思维、对称角度、对称技法也运用得十分娴熟。分别对称了多与少、远与近、静与动。少,体现在公园门口;多,体现在湖心岛。远,也体现在公园门口;近,体现在湖心岛。
在湖心岛这一段中,又分别用了两个对称块: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
静的白鹭:我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停留着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在优雅地散步。
动的鹭鸶:忽然,几只白鹭腾空而起,上下挥舞着翅膀,展翅高飞,飞向了远处的树梢上。还有一只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张开一动不动,像一只滑翔机似的从我面前滑过,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似乎准备捕鱼。
还有一个对称的思路,体现在详写与略写、粗写与细写上。以上如果说是略写、粗写与泛写的话,那这一段则是细写: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白羽毛。它有一双圆圆的黑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也是黑色的。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黑色的腿,爪子却是黄色的,像个铁钩子一样紧紧地抓在苇杆上。
同时,小作者突破常规,没有一开始就来写白鹭的具体样貌。而是在远景、中景取完以后,再来写近景,不能不说构思巧妙。这一段近景的描写,再与摄影叔叔的情节衔接在一起,就显得自然亲近。
【具体点评】
小作者写得很好。说是点评就有点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不过,吹毛求疵也好,鸡蛋里挑骨头也罢,目的还是树一个让小朋友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体会好的文字一定要精雕细琢一番。
【先来看头】
在东湖公园的栖鹭岛上,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
通看全文大略可知,小朋友并非仅仅写栖鹭岛上的白鹭。再者,这个栖鹭岛在全文中并不重要,所以为了简练,不妨开门见山更为直接一些:东湖公园里,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
【下看原文】
我一进公园,就看见在湖边的大树上停着几只白鹭。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小白花绽放在枝头,又像一串串静止的音符。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
在这一段中,小作者写到公园的湖边停着几只白鹭,但是后面的意法中写到了一朵朵白花、一串串音符,是表示多的意思。这与前面的只有“几只白鹭”相矛盾。
不妨这样写:
一进公园,就看到湖边的大树上停着几只白鹭。远远看去,就像三三两两的白花零散地开在枝头,又像寂静的空间里突然迸出的几声音符。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
【再来看原文】
我一边想,一边沿着湖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去。绕过一座小山坡,我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停留着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优雅地在散步。
在本段的第一句:“我一边想,一边沿着湖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去。”显得多余。如果去掉,则能更好地与前面的疑问相衔接:
绕过一座小山坡,我这才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却有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优雅地在散步。
在修改文中,把“在湖心的小岛上停留着更多的白鹭。”改成“在湖心的小岛上却有更多的白鹭。”一则是前面的公园门口有了“停”字,这里再用会显得重复,再者后面写到了白鹭的“动”,那就不是停留的意思了。
【再看下文】
忽然,几只白鹭腾空而起,上下挥舞着翅膀,展翅高飞,飞向了远处的树梢上。还有一只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张开一动不动,像一只滑翔机似的从我面前滑过,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似乎准备捕鱼。
这一段,还可以运用一些技法写得更加生动:
忽然,“扑腾扑腾”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几只白鹭腾空而起,挥舞着翅膀,飞向远处。还有一只,贴着水面,像一只滑翔机似地掠过。湖面的倒影中,也画出了它飞过时的弧线。瞧,这里还有一只!“突”地一声直飞起来,迅速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眼光与尖嘴一起瞄向水面,似乎准备捕鱼。
有意地运用了声法:“扑腾扑腾”与“突”地一声。这样不仅言之有物,且言之有声。
同时,还增加了另一个视角——水中倒映的白鹭:湖面的倒影中,也画出了它飞过时的弧线。这样写是不是就更立体、更形象、更多样化了?当然,也可以提示、引导小朋友,运用“相片相框”的技法来写蓝天下的白鹭、夕阳下的白鹭、丛林中的白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用的这种技法。因为时间原因,这里就不再演示。
【再看下文】
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白羽毛。它有一双圆圆的黑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也是黑色的。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黑色的腿,爪子却是黄色的,像个铁钩子一样紧紧地抓在苇杆上。
这样稍改一下:
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白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雪白羽毛。它有一双圆而有神的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一双细长的腿独立特行,它动作敏捷、轻盈,俨然一位轻功深厚的大侠,任何猎物都逃不过它那铁钩一般的利爪。
小作者用的“帽子”是“它通体雪白”,所以在下面的“衣服”中就重复强化了“雪白”二字,并有意淡化了嘴、脚还有爪子的颜色,而着重于对形象的刻画。
后面的一段就不一一细讲了。但要讲一下文中的结尾,小朋友写的结尾是:我喜欢这美丽的白鹭。
如果说本文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那就在于这个结尾。前文中小作者写到了:这时我又想起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中也有白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已然是作文的高潮,正如唱歌一样,正在引吭高歌呢,调门起得很高了,此时突然降下来,那就不好了。
可以来一个最简单、最轻松的结尾——把这一句话一回车、一分段,就是结尾:
这时,我想起杜甫诗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原文】 在东湖公园的栖鹭岛上,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 我一进公园,就看见在湖边的大树上停着几只白鹭。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小白花绽放在枝头,又像一串串静止的音符。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我一边想,一边沿着湖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去。
绕过一座小山坡,我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停留着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在优雅地散步。忽然,几只白鹭腾空而起,上下挥舞着翅膀,展翅高飞,飞向了远处的树梢上。还有一只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张开一动不动,像一只滑翔机似的从我面前滑过,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似乎准备捕鱼。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白羽毛。它有一双圆圆的黑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也是黑色的。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黑色的腿,爪子却是黄色的,像个铁钩子一样紧紧地抓在苇杆上。
当我正在欣赏美丽的白鹭时,耳旁忽然传来一阵“咔嚓咔嚓”声。我转身一看,发现在草丛中竖立着一个三脚架相机,相机旁坐着两位叔叔。原来他们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捕捉白鹭起飞、飞翔、捕鱼等等的精彩瞬间。看来美丽的白鹭不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大家。这时我又想起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中,也有白鹭那美丽的“身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喜欢这美丽的白鹭。 学习作文,需要做一些准备 |
【点评文】 东湖公园里,栖息着一群美丽的白鹭。 一进公园,就看到湖边的大树上停着几只白鹭。远远看去,就像三三两两的白花零散地开在枝头,又像寂静的空间里突然迸出的几声音符。我想:怎么只有这几只白鹭呢?以前不是有很多的吗? 绕过一座小山坡,我这才惊喜地发现,在湖心的小岛上却有更多的白鹭。它们有的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有的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有的低下头,正在喝水;还有的,在优雅地散步。 忽然,“扑腾扑腾”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几只白鹭腾空而起,挥舞着翅膀,飞向远处。还有一只,贴着水面,像一只滑翔机似地掠过。湖面的倒影中,也画出了它飞过时的弧线。瞧,这里还有一只!“突”地一声直飞起来,迅速停在了不远处那细细的苇杆上,眼光与尖嘴一起瞄向水面,似乎准备捕鱼。 我静静地打量着它,它通体雪白。头上长着短短的雪白绒毛,身上披着一身雪白袄子,尾巴上拖着长长的雪白羽毛。它有一双圆而有神的眼睛,嘴巴又细又尖。一双细长的腿独立特行,它动作敏捷轻盈,俨然一位轻功深厚的大侠,任何猎物都逃不过它那铁钩一般的利爪。 当我正在欣赏美丽的白鹭时,耳旁忽然传来一阵“咔嚓咔嚓”声。我转身一看,发现在草丛中竖立着一个三脚架相机,相机旁坐着两位叔叔。原来他们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捕捉白鹭有腾、飞翔、捕鱼。看来美丽的白鹭不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大家。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