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讲《过秦论》之八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学 |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作妈、河北青心
讲解时间:2012年10月16日晚上
---------------------------------
接着上一讲《过秦论》,看原文: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先来回顾一下。昨天讲到了秦国的地理优势与六国的地理劣势。今天讲新的内容: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大体的意思是说,如果秦国的子婴,能够把秦国的小邑合成大城,人口、资源不要太过分散;如果秦国能够在险要之处派驻重兵,在重要关口高筑堡垒,采取守势;如果秦国能够封闭关口,严阵以待,以逸待劳,那么秦国是不可能如此快速灭亡的——因为秦国据有地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
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反观六国,他们除了不占据地利以外,还政不通、人不和,那些所谓的多国军队,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起哄架秧子罢了。他们只是为了各自的私利,暂时地捏合在了一起;他们没有一个人具备王者的德行;他们之前也没有什么交情,没有什么亲情;那些士兵大多是盲流之徒,与他们的将领没有荣辱与共、生死攸关的依附力;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推翻秦国暴政,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各有私心。
以上,是贾谊《过秦论》里的大体意思。可以说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力如千钧。在这里,重点讲几个方面。
一个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其交未亲。它的意思是:现在反秦的所谓各路诸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无论怎么讲,各国之间都是沾亲带故的。比如说齐国,就是当年周文王、周武王的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地;比如说鲁国,就是周公姬旦的封地;比如说我们讲的“秦晋之好”——其中有一例,晋 文公的夫人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昨天讲到了“蹇叔哭师”, 是讲秦穆公伐晋,派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将领去。结果他们带领的军队在崤山一带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这三个人被活捉。但因为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以由晋文公夫人出面说了情,这三个人才得以活着回到了秦国。
由此大致明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婚姻关系,犹如欧洲各国的关系,都有着“诸姑伯叔”、大姨二娘的关系,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往往两国打完仗以后,会看在娘家人、婆家人的关系上而相视一笑,不计前嫌。而如今的反秦大军中,这样的关系已了然无存,要么是假借名号,要么是借尸还魂,无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大旗扯虎皮”罢了。其目的,无非是“以利合”,趁着战乱,小则发一笔横财,大则为一方诸侯罢了,都是为“其实利之也”。
学习了历史,就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方知现在是什么样子。如果不照,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人、相似的事,没有可比性,当然也就不知有什么差异性。没有差异性,也就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也就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下面,来说第二层意思:非有素王之行也——这些人里,没有一个人具备王的品质,所以就成不了气候。什么叫王的品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王者便是“为政以德”的人,通俗地来讲就是以德服众的人。《孟子·公孙丑下》中讲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德才能万众一心,无德便是离心离德。
从历史上来讲,谁具备王之德行呢?《三字经》言: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看“王”字,是三横一竖构成的。三横中最上一横代表天;最下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一竖,就是通天、地、人者为王。
历史上能真正称得上王的,狭义地说是三个人,广义地说是三个时代。狭义的三个人,是指夏禹﹑商汤﹑周(文)武王。广义的三王,是指禹代表的那个时期,商汤代表的那个时期,以及周文(武)王所代表的那个时期。
先来介绍禹。先看一段史料: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这些故事就不多讲了。在《千字文》中,有一句话叫“九州禹迹”。 大意是把中国划分成了九个州,可以说这也是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开始。大禹治水以后,九州太平。
这段史料的大体意思是:九州的水患得到治理以后,境内四方便可以安居乐业。在九州的高山上,竖起砍来的大树,作为划分区域的标志。九州的河流得到了疏通,九州的洪泽也修筑了堤坝。这样,天下就统一了。国家机关——六府,也治理得很好。所有的领土,都可以征收税赋。大禹谨慎小心地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来征税。大禹作为一个天子还赐给他们土地和姓氏,并命令道:诸侯们,你们必须把尊敬德行放在首位,不要违背我的教导。通过这一段史料的学习,我们对大禹的德行略微会有一些了解。
再来看一段关于商汤的史料: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商汤,是灭掉夏桀的那位王。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王。他的暴政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孟子·见梁惠王章句(上)》中讲到过,在《史记》中也讲到过。‘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桀曾经说过,我就是太阳,太阳不会灭,我怎么会灭掉呢。老百姓就讲了‘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们愿意与你一起灭亡。由此可见,夏桀的暴政与老百姓是不共戴天了。结果,商汤就把这位“不灭的太阳”给灭掉了。
而商汤的“德”是如何体现的呢?有一次商汤外出,看到猎人围着猎场,四面都张起了网,还在祈祷说:“愿天下四方的鸟兽都落入我的网中吧”。商汤说:“这样一网打尽不太好吧”。于是就下令,去掉了三面网。并将祈祷的词修改为“想从左边逃走的,就向左逃吧;想从右边逃走的,就向右跑吧;不听指挥的,自己愿意找死的,就落入网中吧。”诸侯听后就大加赞叹:“商汤的仁德,已经施及到动物,可谓至极了。动物都受到了他的恩泽。”于是,天下归心。这便是商汤的德。
周文(武)王的德怎么体现的呢?明天再讲。
(未完等续)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