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非常功夫作文
非常功夫作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702
  • 关注人气:8,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讲《过秦论》之七

(2012-10-16 17:31: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

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乱讲《过秦论》之七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作妈、陕西柔指、河北青心

       讲解时间:20121015日晚上

-------------------------------

 

讲《过秦论》第二自然段。原文如下:

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前面讲过,这是汉武帝时期贾谊写的一篇政论文。从体裁上来讲,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一个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前几天讲的第一段,总的来说就是摆事实。从秦的发源、兴起、发展、统一,然后到子婴被杀,秦朝灭亡。前面摆完了事实,这一段就来讲道理。

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体的意思是说秦朝据有地势之利,本不应这么快就被灭掉。

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这一段就是在分析,秦国据有地形之利。基本意思是:秦国的本土有群山与黄河围护,是一个四面都封闭、有险可守的地方。自从秦穆公到秦始皇,中间历经二十几代君王,常常都是诸候中最强大的。这二十几代难道说世世代代都那么贤明有才吗?不是,这完全是地势之利所造成的。

画个草图,便于大家学习。 

 幅图大体上就说明了秦国的地理优势。“几”字形是黄河的走向,“几”字形内部就是秦国。“几”字的左边,也就是1所标注的是贺兰山脉;“几”字的上面,也就是2所标注的是阴山山脉;“几”字的右边,也就是3所标注的是太行山脉;“几”字的下面,也就是4所标注的是秦岭。看了这图,大家就好理解秦国的地理优势了,确实是“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文中提到了秦穆公,再来简要地介绍一下秦朝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君王。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了侯,并有了自己的土地。当年,因为犬戎袭击,周平王才决定把国都东迁。因为秦襄公护送迁都有功,所以周平王还给了他一个政策:如果秦襄公能够赶走犬戎,那么原来属于犬戎的地盘就归秦襄公。所以从秦襄公开始到秦穆公这一时期内,秦的主要扩展方向是在西边

了秦穆公,西边的领土扩得差不多了(黄河以西),所以从穆公开始,秦的战略就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向西发展,开始了向东扩张。因此秦朝的发展,穆公功不可没。他也是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五霸之第二霸。在穆公当政期间,最受重用的人才是百里奚,也就是我们知道的“ 五羖(gǔ)大夫”,百里奚又引荐了蹇(jiǎn)叔。再后来就是秦孝公,也就是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那一位

这三位,一是说明他们在秦国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二是说明这三位也是划时代的人物:秦襄公是西周到东周的划时代的人物,秦穆公是春秋鼎盛时期的人物,秦孝公是春秋战国划时代的人物;三是说明本段所讲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从秦穆公到秦始皇,二十几位君王,有作为、有功劳、有远见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多数君王都是过渡性的人物)。但是秦朝,无论是在春秋还是在战国时期,一直是列强之一,主要还是因为据有地形之利。

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先对这一段进行简单的直译。

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曾经有一段时间,东方六国也实行合纵的战略来攻打过秦国。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当时,六国的人才众多,有勇武的将领为他们带兵,也有贤明的智士为他们谋划。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是都因为秦国优越险要的地理位置,而不能让东方之国有进一步的拓展。甚至,秦国打开关门,放他们进来,而六国百万之众却望风而逃,全线崩溃。

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这是因为六国的武力与智谋不够吗?不是,是因为客观的形势,加上地理条件不利所造成的。

到这里,又要额外地谈一下作文的写作技法。也就是说,写作技法的运用,是不分什么写景、记事,也不分写人与议论的。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专门讲了“写黑以白、对比反差”的技法。这个技法,运用于议论文中,就称之为“对比论证”。本文的前面第一块,讲的是秦朝之所以常为诸侯雄是因为地理条件有利(对秦国有利)。现在这一块,说的是六国之所以“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利(对六国不利)。这样一正一反,一个有利,一个不利,用两方面来论述,就显得论据丰富、论点充分

用到写景的作文上来讲,就是丰满有力。由此,还要强调,写黑以白、对比反差的技法十分重要。写作文,能否熟练运用这个技法,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于文字驾驭能力的高与低。写景的时候,可以远近、高低、大小、疏密结合着写;写人的时候,可以美丑、善恶、好坏结合着写;在议事的时候,也可以正反对比着来写。

文中,秦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可以用“一关一山”来突出:一关即是函谷关,一山就是崤(xiáo)山。在前面,我们讲陈胜、吴广起义,还有刘邦先入关中,对于函谷关讲得比较多,而对于崤山讲得不多。为了说明这个崤山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扯远一些,来讲一段“蹇叔哭师”的历史故事

“蹇叔哭师”在《左传》里有,在《战国策》里也有。还是从《史记》中选取史料:

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淆厄矣。

国有个人来到秦国出卖情报,说我主管郑国的城门,你们来攻打郑国,我可以为你们作内应。穆公就征求百里奚与蹇叔的意见,两人回答说:“要攻打郑国,需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数千里的行程,劳师袭远,获胜的机率并不太大。再说,郑国这个人出卖情报给我们,怎么知道这人就不会把我国袭击郑国的情报出卖给郑国呢?机不密则事不成,所以不可以去偷袭郑国。”(当时远交近攻的战略还没有形成)但是穆公很自负,他说:“你们俩不明就里,我意已决。”

是就派兵出征。派的大将是哪几位呢?一个是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还有两个分别是西乞术与白乙丙,是蹇叔的儿子。部队出发的那一天,百里奚与蹇叔就在将士面前痛哭。穆公非常生气地说:“我的军队要出发了,你们在这里哭哭啼啼,搞什么名堂?这不是在诅咒我吗?”两位老人说:“我们不敢诅咒您的军队,但是我们的儿子就在这支军队中当大将,我们老了,担心他们回不来,再也不能相见,所以忍不住痛哭。”暗地里,两位老人还对他们的儿子说“汝军即败,必于淆厄矣”——你们肯定会失败的,肯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遇到不祥的

不其然,这三人带领的秦国军队袭郑不成。在退回秦国的时候,就在崤山这个地方,遇到了晋国的埋伏,结果全军覆没。由此可见崤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看过《三国演义》的就会知道,蜀与吴的战略要地是荆州,蜀与吴的外交及战争,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借荆州、守荆州、失荆州展开的;而吴与魏的战略要点则是长江天堑,比如说著名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长江,长江一旦攻破,则东吴完;蜀与魏的战略要点则在歧山,所以就有“诸葛亮六出歧山”,写完《出师表》以后,就死在了五丈原。而秦与六国,秦在西,六国在东。秦国是被山带河,四塞之国,而只有一个地方是双方的战略要点,即崤函之地——崤山和函谷关

以秦国据有地理上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六国率文臣武将,曾有百万将士都不能叩关而进。那么为什么到了二世,起义军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能破关斩将呢?下次再接着往下说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