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讲《过秦论》之九

(2012-10-18 10:42: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

   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乱讲《过秦论》之九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作妈、河北青心

讲解时间: 20121017日晚上

--------------------------------

着讲《过秦论》。原文: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上一讲介绍了“三王”中的二王:夏禹和成汤。第三个王包括两个人,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是谁?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但提起两件事,就知道了。一件就是推演八卦的事情;另一件是发现姜太公的事情。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文王。

消化一段史料: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先来介绍一下周家的历史。周朝的开国始祖叫古公亶父,他下面有几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还有一个弟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当年,古公亶父在世的时候,发现孙子姬昌特别有德能,就想让他来继承王位。要把王位传给姬昌,首先就要把王位传给姬昌的父亲季历。老大太伯、老二仲雍,看出了父亲的这个愿望。为了让季历顺利地继承王位,所以就断发文身,来到了当时的荒陌之地:荆蛮,也就是吴国。所以吴国的祖先就是太伯,因此太伯又叫吴太伯。想必隔代选接班人大概从古公亶父就开始了吧。

代选接班人这件事,可想而知文王不是一般人。文王当年还是商朝的一个诸侯时,就德行四方、很有名望,让商纣王很是害怕。一个叫崇侯虎的奸臣就给商纣王打小报告,说文王有反心。这个崇侯虎,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结果,商纣王就把文王骗到京城,一关就是八年。在这八年当中,文王就在原来伏羲氏八卦的基础上,又推演了六十四卦。

后来经过通融,商纣王放了文王,文王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就找到了姜子牙。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继位。在姜子牙等众人的协助下,最后灭了商纣王。这一段故事明朝时被写成《封神演义》。

一段史料,大体上也能看出文王的德性非同一般。意思是说:文王的父亲季历死后,就立了文王姬昌——(但那个时候还不能叫文王只能叫西伯侯。文王是武王灭掉了商朝后追封的谥号)。周文王就继承后稷(周的祖先)与古公(开国始祖)的遗愿,效法古公与自己父亲季历的治国方针。奉行仁义,尊敬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为了接待贤人,每天忙到中午还顾不上吃饭,所以很多贤人都愿意来归附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姜子牙。

下来,再来看看周武王有什么德性。来看一段史料: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

武王是文王的儿子。文王还没有灭掉商纣王,就去世了。于是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灭掉了荒淫无度的商纣王。灭掉商朝后,武王率领九州的诸侯来到了商朝的国都:镐京,但是自此夜不能寐。周公,也就是曹操《短歌行》里赞叹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人翁——周文王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与姜子牙一齐辅佐武王灭掉了纣王。后来姜子牙被封在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之父。而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周公,叫旦,也就是周公旦,是鲁国的开国之父。齐国与鲁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有这个意思。

公看到武王自从灭掉了商纣王,来到了镐京以后就睡不着觉,就来到了武王的住所曰:曷为不寐?——问,为什么睡不着呢?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武王回答:自从我出生到现在有六十年了,但是麋鹿无家,哀鸿遍野,正是因为商纣无德,老天爷不得不抛弃商朝,让我成就了王业。

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当初上天把王的命运给了商朝(商汤),任用了三百六十多个贤人,商王虽然没有重用他们,但也没有排斥他们,所以商朝才得以延续到现在。现在我还没有确定老天会不会保佑眷顾我,哪里有闲心睡觉呢?

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我要让老天保佑周朝,就要让那些恶人(纣王)受到惩罚,让他们像商王一样地被贬。我要日夜勤奋工作,慰劳受苦的人民,让我们周朝的领土安定;我只有办事明智,才能以德服人。周武王当时为了处理国家大事,会整夜苦想。当想出治国办法的时候,就不敢睡觉,怕一睡觉就忘了。于是武王就坐在床前,急切地等着天亮去赶紧实施。这也就是成语“坐以待旦”的由来。

到《过秦论》的正文中来,大体的意思就是讲,当年各国起义,虽说在政治口号上,是为了推翻秦的暴政,但是各自心打算盘,各怀鬼胎。虽然秦的暴政当属推翻,但是还没有一个具备“三王”德性的人,能够把大家团结统一起来。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还是被推翻了。子婴本该像过去一样,安民养居,等待叛乱的诸侯疲惫了再招贤纳士,扶持那些弱小的势力,再对抗那些强大的势力,这样就不愁不得志于天下了。但是子婴却没有这样做,虽坐拥天下,却反而成了别人的俘虏,最后自杀,就是因为他采取的措施不当所致。

以上,就是从理论上分析了秦国子婴本不该失败却失败的原因。

贾谊看来,东方诸国的起义,虽然是打着推翻秦国暴政的口号,但是因为各路义军自有算盘,又没有一个像禹、汤、周这样有德性的人来团结各方力量,所以子婴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在贾谊看来,正因为各路义军,都是为了一个利字,所以,子婴如果像秦朝过去一样,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是可以成功的。但他却身死人手,就是因为他采取的方略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面交待过,秦的发展,站在六国的立场上来讲,是有虎狼之心的列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要么是秦开关攻击,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打败六国;要么是六国主动进攻秦国,秦国开关迎敌,放开城门时,“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六国也并无斩获。双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持状态。从战略上来讲,秦就是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才最终统一了中国。

谓的战国时期,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盘棋。这盘棋对弈的双方就是六国和秦国。背后的推手是谁呢?六国一方是苏秦,秦国一方是张仪。苏秦的对弈策略是合纵,张仪的对弈策略是连横。

连横是秦国策略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策略的基础上,范睢又发展了连横的策略,叫远交近攻。从某种意义上讲,连横策略与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一体的。这个一体化的策略,说白了,就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为什么这个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管用呢?用《过秦论》文中的原话就是: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诸侯都是为了一个“利”字。

以说苏秦与张仪在战国时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苏秦与张仪同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先张仪出人头地。张仪下山来投奔苏秦的时候,苏秦有意羞辱张仪,让张仪在六国呆不下去,逼着张仪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投奔秦国。而张仪投奔秦国的路费,以及在秦国的公关费、交际费、贿赂费,都是由苏秦暗中提供的。

理解了这一段历史,就会明白,战国时期其实就是这两个人串通好的一盘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学家,评论他们聪明的同时,也道出了一个本质:他们是小聪明。理由是:无论是苏秦还是张仪,在游说各国的时候,都是用眼前的利益来打动各国,没有长远的打算。各国在他们描画的小利益面前,被牵得晕头转向。最后醒悟过来了,这盘棋无法再下下去的时候,两人的下场都是很糟糕的。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秦惠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于是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要深入地了解,可以参考《战国策》。

谊《过秦论》中的论断,有理有据,并非凭空而来。正因为东方各国是一群因利而聚的乌合之众,没有一个有德性的王者来统领,结果秦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是成功的。这是秦国过去的历史的成功经验。子婴接班以后,未能吸取这一历史经验,所以说是“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未完待续)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微言作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