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济南的冬天》(四)
(2012-03-02 20:52: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
整理者:佛山-罗罗、江苏-通妈、浙江-寒梅
我们继续讲《济南的冬天》再来分析一下全文的结构:第一个自然段是通过对称的方式、逻辑的推理,来说明本文的主题——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第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头”,“身子”分别是以四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第一个对称段,是写济南的山——以此来说明济南的暖;第二个对称段,写的是济南的雪——以此来写济南的晴;第三个对称段,写的是济南的城——以此来写济南冬天的美;第四个对称段,写的是济南的水——以此来写济南的灵。最后的结论(也是最后的“脚”)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早上的时候,有妈妈问:怎么看不到“脚”啊?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曾回答过。我们可以对孩子讲:写作文,“头、身、脚”是一个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另起一行。但实则来讲,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这个头不只是“开头”的头,主要是“头领”的头,是主题、思想、纲领的意思。这是“头”的核心,或者说是本质。开头只是一个形式,另起一段更是一个形式。
“身子”,我们在书中也讲过,是“心、肝、脾、肺、肾”,是“五脏”。什么意思呢?光有头脑不行,光有思想不行,还要有东西支撑这个头脑或者是思想。脚是用来收拢、站稳、立正的。脚要站好,就要抬头收腹。我们这里的抬头收腹,有两个基本的意思:一个是“抬头”——写“脚”的时候看看“头”,“头”有没有偏,是不是呼应;一个是“收腹”——对“身子”是不是进行了收拢、归纳与总结。如果没有,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补充。这是“脚”的核心,形式上并不重要。
前几天,我们讲过这个问题。比如《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我们来看最后这一句,叫“明句读”。“句读”,简单的意思:句就是标点,读就是分段分章。在过去,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也是没有分段分章的。而标点与分章,往往是靠古人在朗读的时候分出来的。古人非常崇尚读书——读出声音的“读”,所以过去的读书人,出口就能成章。我们通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就是这个意思(读出声来,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求读,只求背,所以背一千首也难诌出一首诗来。读书往往成了看书,有的时候甚至书都不是看的,是用来翻的——翻书;更有甚者,翻都懒得翻了,扫两眼,所以叫扫书。这样子看的书,能看出什么来?(这是一个题外话)
回到“明句读”上来。比如:《论语》的二十章,《道德经》的九九八十一章,还有《孟子》的七章,都是后人读(逗)出来的。讲这个的意思是说,分断、分章、另起一行只是一个形式,不要被这个形式所迷惑。所以,我们可以在本文中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脚。
如果还不好理解,我们再试想一下:“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句话里的“这”指的是什么?不就是指前文中所讲的济南的山、济南的雪、济南的古城与济南的水嘛。如果我们被这个句读所困,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里的“这”,该是仅指济南的水了。这样理解是不是就明白些了?
刚才我们用对称的方法,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现在我们再用顺序的方法,来体会一下结构。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济南四周的山;随后在第二个对称段里,收拢一下眼光,写到了济南山上的雪;在第三个对称段中,把眼光再收近,写到了济南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在第四个对称段中,把眼光再收近——收到最近,写到了济南的水。我们知道,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写济南不写水,那是没有了解济南。此时写的又是济南冬天里的水,从顺序上来讲,是由远及近的。所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顺序,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一个事物。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刚讲过的《海上日出》。写了四个对称段:一个是日还没有出的样子;一个是日刚出一半的样子;一个是日出来以后被云层遮掩的样子;最后一个是日破云而出的样子。这同样也体现出了顺序。
我们在前不久讲过的《七月的天山》,也是体现了从远到近的一个顺序。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水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前面,我们分析了对称结构。这个对称,就是逻辑,就是顺序,就是角度(没有听到《七月的天山》讲解的朋友,可去博客补课)。现在我们对本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个把握就是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通过分析,想必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今天上午收到一位妈妈的分享,这位妈妈的体验,就告诉了大家:阅读、分析、写作,是一回事。
辽宁-麒麟弓:我家孩子上四年级了,屈指算算写过的作文只有一篇写他们学校的让我印象深刻。假期里听老师的课,我把那篇作文翻来一看,原来还真是,起码对称用得极好。前两天战战兢兢地把在老师这儿学到的关于对称、六六法讲给他,真是有奇效,一天之内竟然破天荒写了三篇游记。他自己都很兴奋,觉得其实作文也没那么难。
我们在对本文理解的基础上,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第四个对称段,写的是济南的水。济南的水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热,不结冰;一个是不单调,有绿意。我们再把思维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济南的冬天。不知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是不是可以体会到我们一直在讲的一个技法:写冷以热,写黑以白。文章的主题是写冬天,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把冬天写得直打哆嗦,而是写冷以热。文章的主题是写冬天,前面也写到了雪。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写白雪皑皑,而是在白中寻找一些绿意。
我们通常教孩子,要出新出奇,求怪求异。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新与奇、怪与异的话,方法就在于写黑以白、写冷与热、写美以丑、写多以少。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讲过一个例子,希望大家能记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雪交加可斩百草,本来讲的是寒冷环境中的恶劣天气,但作者却反其道而写,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春天的气象。同样的,登山要选择好天气,但作家李健吾也是反其道而写了一个《雨中登泰山》的别样意境:“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要体会到写冷以热,写白以“绿”的技法之外,在内容上还要看到这里的“热”,不只是一个触觉上的感受,而是济南给人的一种热意。这里的“绿”并非是视觉上的一种感受,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上的一种体会——济南给人的一种绿意,一种潜藏的生机。不是简单的热度,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热意;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绿意。
这个热意与这个绿意,从水开始延伸——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直延伸到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下而上……乃至整个的世界。从物理上的世界,再延伸,乃至延伸到心里的世界。
因此,我们要体会到本文中讲到的济南的“温晴”,不只是自然条件下的“温晴”,更是济南这座城市,以她的“温晴”,也带给了人们心里世界的温情。想到这座城市,便体会到了一股如暖流如绿意一样的“温晴”。
------------------------------------------------
讲评时间:2012年3月1日下午
欢迎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号:150347011;YY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