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济南的冬天》(三)
(2012-03-01 20:39: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
整理者:浙江-笑笑、江苏-懿妈
再把原文再发一下:
济南的冬天(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昨天讲的第一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里,作者用了艺术性的笔触,把济南为什么“暖晴”的原因写了出来。同时,我们也为大家揭示和介绍了“移花接木”的技法。今天再补充一点:第一个对称段中,写的是四面环山,我们就本着“没吃过猪肉,但一定要见过猪跑”的原则,来参考一下前不久我们讲过的一些作文里,关于“四面环山”是怎么样写的。这样比较,有利于我们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目的。
可以看到,在本文中,因为济南四面环山,作者把济南比喻成了一个摇篮。前不久我们讲过朱自清的《绿》,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在这里,作者把环山的样子比喻成一个井。
再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细讲过的《醉翁亭记》是怎么写山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简单地翻译一下就是说,滁州这个地方,四面环山。而四面环山中,西南方向的山,更显得林美谷深。在林美谷深的地方,还有一片色彩更浓郁的地方,这就是琅琊山。这段文字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表达得更细。从颜色上来讲,是一层比一层深。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写四面环山的时候,是不是就四个字——四面环山?这样不深入、浮于表面地写,文章是不会生动有趣的。
我们还讲过一个孩子的作文,题目是《品西湖》,文中有一个四面环山的片段是这样的:一见到西湖,我被美丽的西湖愣住了。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面大大的镜子,闪着温暖的光。西湖三面环山,这些山就好像镜子的框一样。而没有山的一面,就好像是镜子的手柄。西湖岸边柳树成行,就好像是镜框上的装饰,显得幽雅端庄。
以上是昨天讲的第一个对称段。今天我们学习下一个对称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为了把这一段讲明白,我们有必要再来回顾一下本文的“头”,看一下本文的“头”是怎么写的?写的主题是什么?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我们讲过,这个“头”写的核心主题是济南的“温晴”,通过与北平、伦敦的冬天比较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在第一个对称段中,我们讲到,作者是通过艺术性、文学性的笔触,来写济南的“暖”,来写济南为什么暖,暖中的意是什么。我们细细阅读可知,本段实则写的是济南的“晴”。同时,我们从逻辑上也可以推理出,如果只是写暖,而不写晴,那作文就没有了逻辑性。本文所谓的既暖又晴,就好像断了条腿,少了只胳膊,所以我们要知道本段的主题是“晴”。
那么,本段是怎么写晴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本段的“帽子”,我们通过分析可知,本段写晴,是通过雪来写的。讲到这个“帽子”,我们不得不先扯一下。我们讲过,作文,对于全文结构来说,要讲“头身脚”,而作为一个段落来讲,就要讲“帽衣鞋”。“头身脚”也好,“帽衣鞋”也好,实质的精神是一样的。假如我们把一个段落看成是一个单独的短文的话,那“帽衣鞋”就变成了“头身脚”。我们说读书、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分析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寻找“头身脚、帽衣鞋”的过程;同样的,写作的过程,就是安排“头身脚”搭配“帽衣鞋”的过程。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有“头身脚”,一个段落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方便,我们称之为“帽衣鞋”。同样的,一个句子也有“头身脚”,而通常我们没有叫“头身脚”,我们称之为“主谓宾”,但实质的精神是一样的。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样讲“头身脚、帽衣鞋”,是不是八股啊?是不是太僵化了?那我们就提一个问题,谁有本事写一篇没有“头身脚”、不讲“帽衣鞋”的文章来看看?一篇文章,假如没有“头身脚、帽衣鞋”,怕是体无完肤,不知所云,乱七八糟的了。
当然,我们要讲,“头身脚、帽衣鞋”是一个大法则,是一个总原则。就具体的表现力上来讲,还要学会圆融、婉转、巧妙,而这个圆融、婉转、巧妙非一日之功,是需要有一个从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再到优化的过程。换句话来讲,我们辅导孩子,首先就要让孩子有“头身脚、帽衣鞋”的意识,这是大原则。在这个意识的指导下,具体怎么表现“头身脚、帽衣鞋”,这是一个渐进渐高的过程。
再说得通俗一些,一个人出门必定是要收拾打扮一下的,这就是说要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套上鞋子。如果戴了帽子没有衣服,不穿鞋子光着脚丫,那是“祼游”。所以要有这个意识,在这个意识的指导下,具体戴什么帽子,怎么戴,衣服穿什么,鞋子配什么,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头身脚、帽衣鞋”,要全局地看,辩证地看,不能一说这个,就怕孩子有了条条框框,思维会受束缚。再说得大一些,至今为止,还没有见过一篇没有“头身脚、帽衣鞋”的名文。
我们看到本段的核心是写晴,但是本段的晴,怎么写到雪了啊?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我们要看到全文的核心。全文的主题是什么?是济南的冬天。因此,这个冬天就要有冬天的特点,这个晴也要有冬天的特性。如果一来就是阳光灿烂,日光充足,万里无云,天高气爽,似乎不宜。所以我们在讲全文的时候,讲了本文的总体思路:所谓的暖,是相比于别处的冬天的暖;所谓的晴,也是冬天的晴,不是春天的晴,不是秋天的晴,不是夏天的晴。所以在本文中冬天的晴,作者就选择了“晴雪”与“雪晴”来写,这是我们要理解的一个方面。
另外,从技法上来讲,就体现了写白以黑,写晴以阴的技法。这个技法,我们在讲本文的“头”时介绍过。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体会,我们再来讲一首诗: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霁,即是雨雪之后天空的晴色)
【画意】通过山阴、山阳,山顶、山下的景致对比,将终南雪景的明暗、动静、冷暖刻画得淋漓尽致。
阴与阳:即山南与山北。山南朝阳,山北朝阴。阴——岭秀,积雪浮动端。阳——林表明霁色,在山之阳,落日余晖把山林的表面照得明亮清透。
明与暗:暗——山之阴,更显出“积雪浮云端”。明——山之阳,西山已衔半边日,所以才有“林表明霁色”。
动与静:动——雪浮云端,写静以动。静——森静明霁色,写动以静。
冷与暖,山上与山下:山下——冷,城中增暮寒。山上——暖,林表明霁色。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大家是不是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写晴以雪了”?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技法,再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里细讲过的一篇文章——张恨水的《冰雪北海》:
若由北岸看南岸,更有趣。琼岛高拥,真是一座琼岛。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黑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岛下那半圆形的长栏,夹着那一个红漆栏杆、雕梁画栋的漪澜堂。又是素绢上画了一个古装美人,颜色是格外鲜明。
红花需要绿叶相扶,写白就要写黑,写黑就要描白。因为对比分明,所以感观强烈。作者写的是北海的冰雪。冰雪是白色的,但可以反其道而写,写到了黑。写白用黑: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写黑用白: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写白用黑、写静以动: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写彩以素:岛下那半圆形的长栏,夹着那一个红漆栏杆、雕梁画栋的漪澜堂。又是素绢上画了一个古装美人,颜色是格外鲜明。
我们明白了这种技法,或者说这种反向的思维,那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雪的时候,是不是引导孩子去写点黑的东西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雨天的时候,可不可以引导孩子去写一些阳光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引导孩子去写一些闻到的味道呢?孩子在写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些瑕疵呢?孩子在写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些小呢?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下面作者写的小村庄的水墨画,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个写白用黑的技法。正是因为有雪,有白色,所以黑色的小村庄在阳光的照射下,就有一种黑色的线条美。黑在白的映衬下,才会显得更黑;白因为有了黑,才愈发突显出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对比,才会让文字像画一样的美。文字的美,并不是因为文字本身如何的生动华丽。没有整体的图案设计,多好的瓷砖去码放、堆砌,也是没有画面感和生动性的。
我们再为大家展示一下,一个孩子运用写黑以白、写大以小的技法写的一篇作文——《故宫》(片段)
故宫的周围陪伴着一条护城河。护城河围绕着故宫,像是给故宫镶了个美丽的镜框。护城河边有很多柳树,柳枝一直伸展到了水面,一片片柳叶儿是那样的可爱,有的浮在水面嬉戏,有的在空中挥舞着小手臂,还有的随着柳枝的摆动好像在快乐地荡着秋千。护城河里的水是多么的蓝,又是多么的静呀。如果你运气好你能看见一、两条鱼在河面游动。鱼儿一会儿游到了角楼底下,好像能听见威武的士兵整齐大步走着的声音;一会儿游到了午门的一角,仿佛去听钟鼓齐鸣、威严肃穆;还有时随着内金河的细流里,弯弯曲曲地游动着,似乎为寻找嫔妃的嬉戏声。
故宫是雄伟壮丽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城外,看角楼倒影在水中,有碧水洗涤,有小鱼游嬉,还有绿柳轻抚,那是一种别有情趣的视觉:故宫在这样的视觉中却显得小巧,灵动,别致。
故宫的四季是那样迷人,那样美丽。
我的点评是:对比鲜明、写冷以热、写黑以白。同理,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方向、换了一种思维,写雄伟以小巧、别致,就写出了别样的故宫。“写冷以热、写黑以白”,实则来讲是要提醒、启发孩子一个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方法。要有反差强烈的意识,从事物相反的方面去思考观察,考虑另一种写法。
--------------------------------------------------
讲评时间: 2012年3月1日上午
欢迎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号:150347011;YY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