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作文小道理:《背影》之五

(2012-03-07 21:59:57)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整理者:浙江-贝妈、江苏-懿妈、浙江-寒梅

《三字经》里的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是优先于社会教育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辅相承的。所以,我们这个群都是由妈妈或是爸爸来听的,而不是针对孩子的。让妈妈爸爸来听,为的是让大家搞好亲子教育。如果父母都当甩手家长、甩手户主,那这样的教育是成问题的。

第二句是:“教之道,贵以专”。这个“”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专业。什么叫专业?就是下决心攻克一门。“教之道,贵以专”,不是“贵以杂”,不能一会儿学学这个,一会儿学学那个,什么也深入不下去,全是些皮毛功作;第二个意思是专心。既然选择了学作文,选择了学经典,那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前天我在博客上转播了一个视频,是一群孩子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有一个孩子讲话的大意是:你们大人天天在跟我们讲这个那个,但是你们大人是怎么做的呢?

同理,我们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坚持、努力、专心,而往往不是孩子不坚持、不努力、不专心。相反的,最先放弃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我们群里,不少妈妈从去年九、十月份听课到现在,收获很大,这让人觉得特别欣慰。当然,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在线听课,如果没有时间听,可以事后看博客,也可以到E度去看现场整理版。这都是我们转播组与整理组的妈妈们共同努力做事的结果,为的就是给大家多提供方便,给不方便上网听课的妈妈们尽可能地提供一些途径来学习,确保大家都能跟上,不掉队。

专的第三个意思,是专持。什么叫专持?就是日新,日日新。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孩子不管是学习作文,还是学习任何其他东西,都要经过僵化、固化、强化与优化的过程。跟孩子走路一样,先坐起来,其次会爬,再蹒跚,然后会跑。或者说跟我们学习开车一样,总要先学会点火,松手刹,再挂档,然后再上路。

如果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为听了几次课,就能悟出作文之法,就能精通写作了,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专持。换句话来讲,就是“有如初心,制心一处”。什么叫有如初心?那就是:我们当初进群时是怎么下决心学好作文的,就要一直保持这一份心。相信坚持几个月后,必定有收获,必定有成绩。刚才,有妈妈在问“如何让孩子写好作文?”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用一句话来回答,也不是一天来回答。从建群到现在,我们就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

希望我们这个群能陪着孩子走下去,也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真正学到作文的功夫,真正明白、掌握写作的要领。这样,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也不仅是为了完成小升初、完成中考,而是从更长远的利益来讲,让孩子一生都受用于写作,让写作变成一种生活的能力。

下面,我们接着讲《背影》。为了方便新来的朋友,就再把全文发一下: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前两天,我们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深入地讲解了这篇文章。没有及时听课的朋友,请到博客上去补课。同时,为了方便大家去我的博客学习,希望大家对我的博客加关注,这样就不会再遗忘掉。

前面,我们对本文是从深入的角度来讲的。今天,我们降低一个层次,从如何写作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从结构上来进行分析,先来看第一个自然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一段,就是文章的“头”。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所以在本段中头一句话就提到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是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保证作文不跑题的法门,也是写文章的正路,这个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文章的开头,就是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有“头身脚”,段落有“帽衣鞋”,就可以保证一篇文章的条理性、稳定性。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脚”: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们把“头”与“脚”互相参照一下,可以看到在“头部”写的是两年多前的相见;而在“脚”的结尾处写的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在“头部”写的是祖母的去世,而在“脚部”——在父亲的信中,写的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与死,相见与相别,首与尾,互相呼应。这是我们要学习体会的地方。

因此,我们要讲,全文“头身脚”,不是五马分尸、头脚分离。“”是纲领,是领导,是方向。“脚”是为了站稳、站定,要直。没有“头”的“领”,只有“身子”与“脚”,那是刑天,是神话人物。有了头,没有脚,那是残缺。所以,头与脚虽然隔得远,但还是一个整体,缺谁也不行。

下面,我们来看“身子”。去“头”、去“尾”就是“身子”。“身子”是用四个对称段来写的:第一个对称段,写父亲决定与“我”同行;第二个对称段,写父亲决定送“我”;第三个对称段,写父亲为“我”侃价;第四个对称段,写父亲为“我”买东西。这些是以时间、以故事发生的顺序来展开的对称段。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就强调: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逻辑,是顺序。

本文中的这四个对称段,就像是一幕幕话剧。分了四幕:从一起同行到南京,然后决定送去车站,然后在送“我”到车站的路上与车夫讲价,最后是“父亲”在火车站为“我”买橘子。就故事来讲,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这些小事,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为孩子做过,可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得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因为在本文中处处体现了反差,处处体现了矛盾的冲突,给我们造成了强烈的感观冲击。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有哪些反差、哪些矛盾、哪些冲突?第一个,是写死以生,生与死的矛盾。祖母的去世,给活着的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怀恋。

第二个,是写生以死,死与生的矛盾。特别体现在文章的最后——“父亲”的信里讲,自己兴许去之不远。这样的心理,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活着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心理冲击。

第三个,是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即:看到家道败落,满院狼藉的时候,“父亲”还宽慰“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要试问:敢问路在何方?在那样的社会背景、社会现实下,作为一个小中产者,一个孤独的力量,可以说是没有路的。

第四个,是送与不送的矛盾。在送与不送的问题上,一开始父亲是纠结的。纠结的原因有多种,也许是公务忙,也许是私事紧。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父子情战胜了各种不送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种纠结,体现了父爱如山。

第五个,是聪明与迂腐的冲突。自以为是的聪明,最终显得不堪一击;以为是的迂腐,最终却显得那么厚重、绵长、弥久。

第六个,是不便与方便的冲突。父亲很胖,很笨重,与父亲执意要为我买东西的冲突。

第七个,是正面与背影的冲突。在全文中,作者很少正面去写父亲的样貌,而把镜头、笔墨退让给了背影。所以我们没有记住父亲的样子,而父亲的背影却让我们永久地记住了。

第八个,是少年谋生与老境颓唐的冲突。父亲很小就出来谋生,且做了几件大事。但为什么老境颓唐?原因在哪里?深层次的答案在哪里?

第九个,是小家与大家的冲突。深层次的答案,就在于大河没水小河干;就在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将不国,家何以为家?家不为家,人何以为人?

这是我们昨天讲的九个矛盾冲突,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本文的一些思路,同时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技法。

刚才,我们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本文。下面,我们来讲一篇前不久讲评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在讲之前,我们还是要明确几点: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我们讲的是矛盾,讲的是冲突。当然,这是为了方便我们在座的朋友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本文。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没有讲矛盾与冲突。我们讲的是“作文八法”中的一法,即“写黑以白,写冷以热”。写聪明以迂腐,写努力以不成,写送之前的不送,同出而异名。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孩子听得懂、看得明,这是要强调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要强调的,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对名家名作的讲评,来认识作文技法的一些道理、原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小作文中,去体会相同的道理、原理。如果孩子们写作的时候,运用这些技法、原理,那写好作文是不成问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前不久讲过的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将在下一本书里呈现给大家,作文的题目叫《我的丑爸爸》:

我的爸爸叫×××,他的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好像只有一条缝——平时我叫它“一线天”。肚子又大又圆,像一个充满气的大皮球,脸上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痘痘疤,活像一只老蟾蜍,看上去有点丑!

爸爸是一名数学老师,讲课极为认真。当他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聚精会神,那一线天的小缝里,总会透出一种炯炯有神的光芒。

爸爸很关爱学生。有一次,他的一名学生去见网友,几天了也没有见她去上课,把爸爸急得团团转,四处开车去找。我看到爸爸的眼睛瞪得很大。

爸爸喜欢唱歌,而且唱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唱《大约在冬季》的时候,声音高亢有力,充满激情。听说当初妈妈就是被爸爸的歌声给迷住了。这让我想起了丑青蛙变帅王子的故事。

爸爸打篮球也是超级棒!篮球场上,“大皮球”就像装了一组风火轮,跑得飞快。最牛的是:他的球投的又准又远,不服也要服,爸爸还是队里的主力呢!

我的爸爸是一个丑爸爸,但是他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大眼爸爸;在妈妈眼里,他是一个王子爸爸;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主力爸爸;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好爸爸!

本文的核心在于写美以丑,全面整容。希望大家对照着《背影》,相互参合,对比学习,取得收获。

-----------------------------------------------------

 

讲评时间:201237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23085680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