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繁星》(四)
(2012-02-25 20:32: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
整理者:浙江笑笑、佛山罗罗、浙江寒梅
继续讲《繁星》,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的几个对称段,作者分别是如何看繁星的:第一次,是小的时候“在庭院里纳凉”——应该是坐着在看繁星;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菜园地,“每晚我打开后门”——似乎是站着;第三次,“如今在海上”,去法国留学的途中——“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时间、地点、动作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
第三次看繁星,是在去法国的途中。我们要体会到作者这种为了追求自由进步的理想,以及去异国他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一下,会不会有一种兴奋?会不会也有一些对异国他乡陌生的向往?随着船头的方向是异国他乡,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会有什么样的新鲜?会有什么样的奇遇?随着船尾的一边,背着井,行将远离,这会有一种惆怅,一种思念,还有一种回想。船头所指的方向,是一个崭新的、陌生的世界;船尾所对的方向,是一个亲切的、熟悉的,而且温暖的世界。在新与旧、熟悉与陌生、渴望与回想的纠结情怀中,再看繁星,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反过来,看到繁星,对于未来与过去、新鲜与陈旧,又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这是对过去的一种表达,对于以往的一切,是熟悉的。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船在动,星在动——心,何尝又不在动呢?同样,正因为是心在动,所以船在动,星也在动。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为什么模糊?心不动的话,眼怎么会模糊?模糊的眼里又将是什么样的世界与情怀呢?
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是对新世界的梦幻?还是对旧事物体验的柔和?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是未来与过去?是熟悉与陌生?作者身处祖国与异国的空间,心处过去与未来的空间,两边同时对话。这样的对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一种淡淡的纠结。这种淡淡的纠结,挥之不去,却之又来。什么是真正的乡愁?哭天抹泪不是真正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难以言状的,是淡淡的,是纠结的,是悲喜交加、兴奋与惆怅的融合。
我们来体会一首诗: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再来体会另一首诗: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者的“情更怯”的“怯”,后者的“笑问”的“笑”,都体现了这种对于乡情的纠结与矛盾。
在本文中,我们来细读“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眼睛模糊了”、“柔和”、“静寂”与“梦幻”,都能读出一份纠结。这份纠结是淡淡的、复杂的、混合的、难以言状的。因此,还是“忘记了一切”吧。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在未来与过去、新与旧、熟悉与陌生的纠结难以解除时,还是忘了更好,还是睡了更好。
读这三个对称段时,我们还要去感受一个心灵空间上的次第:一、在自家的庭园——空间最小,所以看到的星空也小;二、在南京的菜园——空间稍大,所以星空也变大;三、在去别国他乡的海上,海天一色——空间最大,所以星空也最大,心灵的体验、感受,也最大。因为小,所以单纯;因为大,所以复杂。这不仅是读本文时要体会的情感,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技法。
什么是真正的体验?比如:我们说吃苹果,说苹果的味道是甜的,那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体验与感受。如果细细地去咀嚼,慢慢地去回味,苹果的味道会有一点点的酸,还有一点点的涩,接着还会有一点点的无味(淡)。而正是因为苹果的味道多重复合,才是真正的苹果味。一种感情如果很单纯,那便是不完整、不彻底的感情。
同样的,一种感情要体现出冲突、纠结、矛盾,才是真正的、细微的感情。喜极而泣,乐极生悲,便是这样的一种体会。举个例子,好比说:一个人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说是高兴、兴奋、激动、开心,那还不完全。在高兴、激动之余,怕是有一些疑问——这不是梦吧?这钱该怎么花啊?怕是还有一些担心——会不会让歹人看到,抢我、盗我、夺我?会不会有一些亲朋好友来借、来要?从喜不自禁,到喜不敢喜,应算是正常心态吧!
基于这种情感的完整、厚重、矛盾与纠结,我们来看一下前不久讲过的一些孩子的作文。一个叫《童年趣事》,本来是趣事,写的是很开兴、很搞笑的事,但最后的结尾,却也写出了一些惆怅:
时光荏苒,我现在已经长大了,认识了更多的字,不会再念错那些简单的字了。小时侯玩的那些玩具,有的玩坏了,扔掉了,有的送人了,有的被收起来了。花园里的风景还没有变,但保安叔叔换了一批又一批,认识的已经很少了。小鸟们被放生了,小狗们有一些还在,有一些已经看不到踪影了。有时候跟妈妈聊起这些童年的趣事,总会感慨万分,开始想念两年未见的白发苍苍的姥姥姥爷,偶尔也会想起那只喜欢啄我手指的可爱的小鸟……童年已经远去,可那些说不完的趣事,却留在我心里,成为美好的回忆。
再来看另一个孩子的作文——《一张旧相片的故事》,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们三个小屁孩帮着搭基础,把“游泳池”铺好。阿姨拿着打气筒“扑哧、扑哧”地往里面充气,就好像往钢筋里面浇灌混凝土一样。不一会儿,一个圆形、深底、五彩的游泳池呈现在眼前。
随后,阿姨搬来长长的水管,开始往游泳池放水,清澈冰凉的井水“哗哗”地从水管里流出来,就像发自我们内心的笑声。
我和弟弟迫不急待,精光地像浪里白条一样,跳进池里。一会像蛟龙一样翻腾起跃,一会又跟鱼儿一样游来游去。
瞧姐姐还一边咯咯地笑,我和弟弟想诱使姐姐靠近池边。“哥,我们包围过去,让姐姐没地方躲”,弟弟大声向我喊道。我一边泼水,一边高喊:“前进,进攻”。姐姐得意忘形:“哈哈,你们搬不倒我”“灿呀,你搬头,我搬脚,不要让她逃了”,我乐不可支地叫喊着。“救命呀,阿姨”,姐姐用力地想挣脱“浪里白条”,乱叫道:“他们俩欺负我。”只听到“扑通”一声,姐姐连衣带身,被我们搬起,砸进了水里!哈哈哈哈……!妈妈看我们玩得这么疯狂,连忙地拿起相机。“咔嚓”一声,“咔嚓”出了这一张相片的瞬间。
如今,三小屁孩已逐渐长大,充气游泳池却不知所踪,但老家院子里的龙眼树还是依旧。凝神这张相片,虽然是定格的,但那一份快乐的回想,依旧是鲜活的。面对着学习的繁重,从相片中重拾旧事,重温童趣,还会有一分轻松。
我们在最后的结尾中,也能读出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体验。
我们再来看《繁星》的最后一段: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通过学习本文,有一条主线是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的,就是作者笔下所写的繁星,它代表了什么?又寓意着什么呢?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我们系统地讲过一篇文章,就是吴伯箫的《马》。题目是《马》,但从内容上来讲,是写对家乡父老的眷恋。为什么要用“马”来写?因为老马识途,不会迷路。所以,就用马来寓意着对家乡的怀恋。一个游子,走再远的路,心中有马,就如老马识途一样,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马,是一条主线,也是一条明线。但暗线是什么?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一幕幕的乡土人情。对家乡的思恋,不能抽象,具体下来,就是一件件的往事。马,只是一个象征物,而风土人情、父老乡亲,才让故乡有了具体的形象。
本文中,作者笔下的繁星是什么?我们从对全文的理解,可渐渐地捋出一条线索。四个对称段,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用一点略带诗意的语言来表示):
繁星,是“我”童年时,夜晚的庭院。“我”时常在繁星笼罩的院子里入睡。
繁星,是我成年时,后门的菜园。在菜园里,繁星照亮我的眼睛,知识点燃我的心灵。
繁星,是我路途中的思念,离他乡越来越近,而我的心却摇摇欲坠。
繁星,是一个巨人,值得我去仰望,“我”愿与他一起飞奔!
巨人是什么,不用讲了吧!
------------------------------------------------
讲评时间:2012年2月24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