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作赏析《繁星》(三)

(2012-02-25 09:1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整理者:山东树妈、陕西柔指、浙江寒梅

我们继续讲《繁星》。再来回顾一下。

昨天讲到了一个主题:写苹果要写苹果的故事,写繁星也要写出繁星的情感。

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主要是讲对称段、对称的思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大致写了四个对称段:一是在年少的时候,七八月间看到的繁星;二是三年前在南京看到的繁星;三是如今在海上看到的繁星;四是有一夜具体看到的巨人星。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岁数不同,看到的繁星就不同,因此情感也不同。

在本文中,写的是同一个东西——繁星,但作者分别用了四个角度、四个时间、四个面来写。同样的,我们也看到昨天讲的《苹果》这篇作文,主题是一个:苹果,但又是从三个方面、三个角度来写的。我们来看一下思维导图,就更加明了了。

 

运用对称的思维,对于孩子写作文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比如说,写一个花园,有了对称的思维,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去写:小时候的花园、现在的花园、长大以后的花园?这是一个思考的方向。是不是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写:春天的花园、夏天的花园、秋天的花园、还有冬天的花园?这是第二个思考的方向。第三个,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去写:白天的花园、晚上的花园;阳光下的花园、下雨天的花园?同样的,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去写:小区的花园、公园的花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体验来写,就有得可写,且写得丰满、厚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展示一下去年曾经讲评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美丽的果园》,希望大家从对称中去体会,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

美丽的果园

沈阳皇姑区 三年级 ** 9

奶奶家有一个很大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

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在一夜春风的呼唤下,像迎接一场盛会一样,脱却了便装,换上了戏装,齐刷刷地在果园里亮相。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树丛中,一只只蝴蝶在翩翩伴舞,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演奏。花儿们兴致高时,还会乱颤花枝,频送春波,随风送出满园香。

一年之计在于春,爷爷奶奶忙着给花点粉,点的仿佛是满树的果子,一园的希望。

夏天的果园是最热闹的。早上有公鸡的叫晨,中午有知了的清唱,晚上有黄狗的闷吼,到了半夜还有蟋蟀的长鸣,都让果园充满了生机。果园的茂叶,也没有消停,白天,果叶与清风沙沙沙,哗哗哗的交谈。晚上,明月点亮的时候,繁枝又与繁星打着哑语,他们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身姿,生出乱影。而星星们则眨着眼睛来表示回应。

果园的夏天,花儿早就谢了幕,换成了绿色的小果子。葡萄藤爬满了架,大片的叶子密密麻麻铺在葡萄架上,好像公园里的长廊。绿色的树、绿色的果子,满园的绿色,给人的心情都是爽翠的。如果再来一场晚雨,洗刷一下尘土,换来一副新精神,那个时候,月下听蛙鸣,月更纯,蛙鸣声更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到了秋天,果子就像是从花季的少年,变成一个健硕的青年,再从一位青年,长成一位成熟的壮年。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杏,分别代表着他们充沛的活力、健康的精神、还有富足的体态。一个个果子,稳重而从容地交谈着。迎着阳光,仿佛能看到他们一张张微笑的脸。

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有紫色的巨峰、红色的红提、绿色的小蜜蜂。紫色的像玛瑙、红色的像红宝石、绿色的像玉珠,葡萄架下像开起了珠宝店。

秋天的果香,与春天的花香是不同的。秋天的果香,是醉人的,这一分醉,不是来自于鼻息,而是来自于心底。

冬天的果园虽然少了更多的色彩,少了鸟影虫叫。但银装素裹,简约轻描,别有一番看头。雪后的果园一片白色的世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一层厚厚的棉被,把果园与大地的沟沟坎坎盖得严严实实。村房矮墙,还有果树围栏,穿上了洁白的衣裳,远远一望,像是雕栏玉砌,琼楼玉宇。

但在冬天,最妙不过的是,晚上钻进热被窝,躺在热炕头,聆听那风雪的声音。

夏、秋、冬,果园里的景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我们要明白,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东西,这样才能写得丰满厚实。同样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精神。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了淫雨霏霏时的楼与春和景明时的楼,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写的。因此,才得出岳阳楼气象万千的结论。学习了以上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白,本文中的对称也是用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来写繁星。这样的“繁星”才是饱满的,多层面的。

所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对称是文章的主要表现;对称是文章的主流,是写文章的正道。具备了对称的思维,文章就有章法;具备了对称的思维,孩子们写东西就不愁没得写、就不愁写得乱。这是对于写文章而言的。另外,我们要强调,写作、分析、阅读,甚至是背书、理解、积累,这是一回事,不是四回事、五回事,它们之间是一体的。怎么来理解是一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位妈妈在E度论坛上发的一个感言,就可以略知一二:看完非 常老师讲的《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第二天孩子当堂课就背下来了,全班唯一。孩子说:原来背课文很容易!这样的文章我也能学着写!孩子不害怕写作文了,这就是进步和收获,水平提高还有待于继续熏习!

可以讲,如果我们学会了对称,理解了对称,功夫是成片的,收获是成片的。所以提醒大家,不要把阅读、分析、写作割裂开来,不要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会报个阅读班、一会报个写作班、一会报个分析班,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

我们现在回到本文中来,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昨天,我们对本文的背景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有两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是,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此时的作者是一个游子;二是,我们讲到巴金是一个追求思想进步的青年学子,他离开了自己的家族,用革命的语言来讲,他是与自己的封建家庭势力——不是家庭,是与势力决裂的。这两点,有助于我们来理解本文。所以在本文中,白昼去星夜来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一种思乡之情。这里的繁星代表着什么?用原文来讲,就是: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我们可以进而去体会,这是借繁星去思母亲,借母亲去思家乡及家乡的亲人。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此时此刻产生这样的情怀,是再自然不过的。

我们来体会一下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繁星、明月、亲人、故乡,这些都是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下面来讲第二个对称段: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在前文中,作者对于繁星的描写,用了一个词密密麻麻——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而在本文中,是这样写的: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用意何在?意在何处?我们不妨妄加臆断、乱加臆想一下,密密麻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推荐一首诗,大家自己去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的密密麻麻与诗中的织线密密,有没有相通之意?大家慢慢去体会。想必,那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感受。

我们再回到本文中——三年前在南京,这一段时间,正是作者求学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作者在南京读书、求学,所以在这里,我们来体会繁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里的繁星又是指什么呢?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知识的海洋呢?作者与繁星的对话,便是与知识的对话吧?作者与繁星的交流,是否也是与知识的交流呢?繁星让人感受到光明无处不在,知识不也是可以让人体会到光明无处不在的吗?繁星给人带来的光明是肉眼看到的,而知识给人带来的光明是深入灵魂的!这或许是我们的臆想,但这样的臆想也无不可吧?

-----------------------------------------------

 

讲评时间:2012224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