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作赏析《绿》(二)

(2012-02-20 20:28:45)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整理者:江苏-通妈、江苏-懿妈

我们继续讲朱自清的《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全文的结构。

“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脚——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来写的。一个对称段,写的是远处看到的、体会到的梅雨潭;第二个对称段,写的是近处看到的、体会到的梅雨潭。我们今天把第一个对称段讲完。

在第一个对称段里,有三个对称块。一个是远处的梅雨潭:是未见其形、先闻先声的梅雨潭;一个是稍近处见到其形、重听其声的梅雨潭;另一个是更近一点的梅雨潭。这是一个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过程。前天,我们讲到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梅雨潭,今天讲第二个对称块,是见到其形、重听其声的梅雨潭。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大家再体会一下,一开始是怎么写的: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没有见到梅雨潭,但可以听到花花花花的声音,而此时稍稍走近,则可以听到“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我们讲过,写一个东西,要写得立体、多层,就要人动景动,景随人动,景动情移。孩子们写东西,往往会犯两个毛病:一个是字数不够,一个是线条单一。问题就在于没有用对称的思维,没有变换角度来重复写同一个东西。而在本文中,听到的水声,有三个体现:一个是未见其形时的花花声。一个是现在我们听到的“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还有一个,就是往下细写的“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如此重重,如此递进,层层深入围绕着同一样东西,却写出了不同的景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样才叫立体,才叫多样,才叫丰富。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们写我的妈妈,通常会写我的妈妈很漂亮。如果我们有了对称的思维,明白了递进的次第,就可以这样写:我的妈妈很漂亮,你只要听到我妈妈的声音,就会想象到我妈妈有多漂亮了。如果你见到我的妈妈,你会更确实的知道我的妈妈很漂亮;但是如果你有幸能贴进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就更漂亮了。同样是写妈妈的漂亮,因为顺序的不同,递进关系的不同,所以用漂亮漂亮更漂亮,是立体的。如果只是一个单线条地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很漂亮很漂亮,那再漂亮也是漂亮不起来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写一个东西很好吃,可以这样写:今天我们去吃大餐,点了一个“东坡肘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好吃。当大厨做好的“东坡肘子”端上来,看着油光光肥滑滑,冒着热气的肘子时,就让人咽口水了。如果夹上一大筷子,满满地塞进嘴里,真是太痛快了。没见其形,先想象一下;见到其形,先闻一下;闻好之后,塞在嘴里,再尝一下。这个肘子才叫好吃。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这是一个意法,把瀑布比喻成——扯成大小的几绺、整齐而平滑的布。我们讲过,作文没有比喻,文章将会怎样?简单而实用的笨办法,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三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意法,必有一个想象,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形象。说到瀑布,不由得想起一首唐诗:

瀑布(唐 施肩吾)

豁开青冥颠,写出万丈泉。

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可以从中去体会,那一层动与静、素与艳、急与缓、多与少的境界。

万丈为多,一条为少。

急与闲:急——豁开,写出,如裁。闲——日悬。

明与暗:暗——青冥;明——白日。

动与静:静——青冥颠;白日悬。动——万丈泉(流),一条素(飘)。

短短二十个字,为什么能把瀑布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离不开对称,离不开动与静、明与暗、急与缓、多与少的对称关系。我们再往下看: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这个时候,写的是稍近一点的瀑布,既有形也有声。形是:“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因为前面讲到了两处声,故而这里的声是不言而有的,是作急剧撞击的声音。前面一开头写的是花花花花的水声,再后写的是水声“似乎分外的响了”。 而本处,写的是作急剧的撞击声,这样的声音是多层面的,是环绕的立体声。这种环绕的立体声,不仅撞击着岩石,它还以一种文字的方式撞击着我们的内心。

我们接着讲:

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我们还是要强调,这个时候“我”与梅雨潭更近,所以写的东西也会更近,近得有些亲密接触。亲密接触是什么意思?就是“六根六尘”中的触法。瀑布声听到了,瀑布的样子看到了,瀑布的想象也有了,还不够,还要亲密接触——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如果觉得难的话,那我们就不讲这么多了。我们只是树一个标榜,让大家去体会,而不是让孩子们去当作家。

我们继续讲这一段,写的是梅雨潭的水——瀑布。来看一下前几天我们曾经讲过的一篇课文《七月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在《七月天山》这一段当中,也写到了水,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过程,想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讲这篇文章,还是要讲结构,没有在字句上纠缠。最后要提到的是,本文中讲的是顺序,而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讲的是结构。顺序、结构、思路、章法、条理,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对称性,不是那么的明显。这就是作家的高明、巧妙、圆融之处。这样的技法,是必须通过僵化、固化、强化到优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假如我们这样改动一下,就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对称了。我们用“戴帽、穿衣、套鞋”的方法来这样写:

首先,还没有看到梅雨潭的时候,我就听到了梅雨潭瀑布发出的花花花的声音;其次,我们走得稍近一些,听到了梅雨潭瀑布发出了更大的声音;后来我们接近了梅雨潭,我接触到了梅雨潭作急剧地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这样用首先、其次、后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达出这种对称性。我们再来体会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里经常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三段如果我们用首先、其次、最后的思维来分析的话,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名家的作文,把对称、把首先、其次、再次写得更巧妙、更圆融、更灵活罢了。这是孩子们通过僵化、固化、强化、到优化,是可以实现的。讲这篇作文没有让孩子一步登天,也没有让孩子才吃三天素就能上西天。虽不能登天,但也可以没吃过猪肉,见见猪跑。这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名家作品的本意。

再来看《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本文中也是写到水的,从顺序来讲,是由近到远,是相反的。因为本文的开头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所以这里是先近后远,由近及远——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尽管顺序不一样,但重点、中心是一样的,是潭。

由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写法,从不同中找到共同之处。这样读书,这样横向对比,才能功夫成片,收获成片。

-------------------------------------------------

讲评时间:2012219日晚上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