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作赏析《绿》(四)

(2012-02-21 09:40:29)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整理者:佛山罗罗、山东树妈、浙江寒梅

接着上一讲。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一句话是值得学习的,初一看,这不是睁眼瞎说嘛?瀑布分明就在眼前,却说没有瀑布。我们在书里讲过“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就是为了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即便瀑布在眼前,也能写“没有瀑布”。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很系统地讲过一篇文章,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作者是吴伯箫老人。一个没有见过长城的人,却可以写出意之长城、味之长城。而本文中瀑布在眼前,怎么不可以写没有瀑布呢?方向虽然相反,但实质的精神是一样的。我们来看前不久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真可惜,很多秋景我还不曾去看过。

有人说:秋天是红彤彤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霜降时节,香山上枫叶红艳似火,树树皆秋色,叶叶映落晖。秋风起,纷纷扬扬的枫叶有如漫天飞舞的蝴蝶。远远望去,地面上好像铺满了火红的花瓣。枫叶的美,沉静安详,浪漫飘逸,蝶舞花飞秋色浓,人在画中醉。但我还听说,比之于香山的红叶,更热烈,更奔放、更厚重的,是长城内外的红叶。落日黄昏,余晖普照,长城是一条金色的龙,而那连成一片的红叶便成了巨龙踏着的云。昔日的烽火台,狼烟不再。而那一团团的红叶,在风的鼓舞下,却又跟狼烟一样壮观、腾动。

很遗憾,我还不曾去看过。

有人说:秋天在菊花的黄色里。但是菊花的黄透着一股霸气的肃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或者,菊黄里也透着一股病样的憔悴。我感觉秋天的精神更应在玉米的金灿灿里、在稻子熟了的黄澄澄里。

玉米虽然长满了胡须,但精神依然矍烁;稻子的个头虽小,但士气却是饱满的。阳光下,田野里,操场上,马路边,金灿灿黄澄澄无处不在。农民们笑逐颜开,他们或扛着一袋袋稻谷,或扬起一阵阵的金沙,或簸一簸满簸的金粒,或晒一片金光的大道。想必归去的诗人墨客,再来兮,看到这些丰收的情景,再写的诗句里,该是金光逼人的吧。秋天的精神不在于花的盛与衰,而在于是不是为人间增添了丰收与繁荣。

很可惜,这华北平原与江南米乡的景象,我还不曾去看过。

有人说:秋天是挂满枝头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挂满了葡萄。一片片葡萄叶反射着阳光,诱人的葡萄架下,芬芳四溢,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甜。登上当地村民专门晾晒葡萄干的房顶,放眼望去,一条宽阔的绿带直追天边的火焰山。早听说秋天的吐鲁番好似一条翠绿的丝带镶嵌在戈壁荒漠上。我在想,在葡萄架下,听弹布尔、冬不拉,看维吾尔族人载歌载舞,心情一定是欢快的。我在想,在葡萄下遥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心情一定更加的激荡。我甚至还想着,自己是一英雄少年,背上雕弓,提上长枪,驾一骑良驹,从葡萄架下出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是何等的壮烈!

可惜,这里我也不曾去过。

红彤彤的枫叶不曾见过,金灿灿的粮食未曾闻过,醉人的吐鲁番的葡萄酒未曾尝过。辽阔富饶的祖国,还有多少美丽的秋色我不曾体会过?层林尽染的兴安岭、晴空浩淼下的黄山、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什么时候,我才能像大鹏鸟展翅飞翔,飞过祖国的大江南北,看遍美丽的秋色。到那时,我要用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秋天的艳丽;用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秋天的富饶;用最真挚的情感拥抱这美丽的秋天!

我们的结论是:没有亲眼见过,但可以亲脑想过;即便亲眼见过,不如亲脑想过。所以本文中虽然是亲眼见了,但见如不见。为什么不见?因为在脑中出现。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这一段话有几点需注意的:一是心能摇荡吗?心不能摇荡,但心能像潭水一样摇荡。这种绿是怎么样的绿呢?一个意法——潭水就像一张极大的荷叶(意法的运用,写得非常的美)。

为什么说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因为潭水的面很大很远。“厚积的绿”听说过吗?字典里能查到这样的词汇吗?厚与薄,本是触法,但用触法的驴头对在了绿——颜色的色法上,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吃透六根六尘之法(六根六尘之法的进一步运用,就是驴头不对马嘴句的运用)。

我们让孩子抄词抄句,不如告诉他们、训练他们创造好词好句的方法。让孩子们抄好词好句,不如从名家的作品中去体验好词好句的感觉。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段文字用了三个“像”,三个意法,三个对称句。从三个不同角度的描写,把潭水写得温情大方,充满柔意,特别是: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颜色能用软来讲吗?能用嫩来讲吗?不能,但作者却用了这样的驴头不对马嘴句。怎么驴头不对马嘴?颜色是眼睛看到的,但作者却用了触觉系统来描写。这正如“妈妈的笑很甜,你的棋下得很臭”等一样。通过驴头不对马嘴句的套用,文字就显出了不一样的趣味。

刚才有妈妈讲,这些语言文字不敢用。那我们就化繁就简、化高雅为通俗地来讲。这样的文字现象俯首皆是,随手就有。比如我们说:妈妈的脸沉了下来、爸爸黑着个脸冲我怒吼、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人说话好硬好硬的、老师说话的声音软软的、他喊出来的心声滚烫滚烫的,等等。所以我们讲,文字是游戏,文字是画画。我们跟孩子大胆地玩这样的游戏吧!孩子也可以在这样的游戏中找到文字的感觉,体验到文字的快乐。

我们再来学下一段: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这里的技法已多次讲过,在作文八法里,我们称之为:写黑以白,写冷以热,对比反差。我们知道,一个事物是不会单独存在的。比如: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冷就没有热,没有动就没有静,没有离就没有合,没有收就没有放,没有远就没有近,没有天就没有地,这就是对称。用思维的角度讲,叫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我们引导孩子、辅导孩子写作文,当他写到“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他写一些声音;当他写到夏天的小区、公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他写几笔冬天的小区或公园?当他写我的妈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几笔我的爸爸?当他写马路边跑着的小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下马路边摆报摊的老人(动与静)?当他写的是下雨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写一些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忆苦再思甜?有了这样反向的思维,愁的不是没有写,要愁的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再举个例子:

中秋日

今天是中秋节。

早上我们照常到学校里去。

下午放学回家,看到院子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排列着许多果品,像梨、柿子、苹果、月饼等。还有一只香斗,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

我想,晚上,还要同弟弟妹妹出去赏月呢。

这是我们多次讲过的民国作文,为什么说写得好?一个要点是动静结合,写动以静。前面写的果品,梨、柿子、苹果、月饼是静的;在这样的静物之间有一支香斗,还有一缕缕的烟。有动有静,这样的画面才生动。为什么生动?因为对比在一起才生动,因为两个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才显得突出,正如一高一矮,一黑一白,一俊一丑。

在《绿》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到了什刹海指地的绿杨,写到了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写到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这都是以对称句的形式出现的。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文章会因对称而显出其美。最后再落在梅雨潭的绿字上来——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在比较中选择最好的。比如我们说带孩子去买瓜,不能说: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西瓜,我们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回了家。——多没意思啊!我们可以这样说: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西瓜,挑了这个,有点扁;选了那个,有点歪;看了这个,颜色太陈;瞧瞧那个,似乎又太嫩;选来选去最后才选中一个又大又圆、不嫩不老的瓜。这样不就有得可写了?同样的,这也跟挑对象一样的。总不能说,今天我挑了一个对象,然后就结婚了。总是要挑挑捡捡,比较来比较去才会满意的。

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这里所用的技法——对称、意法,用我们了解的修辞的语言来讲,叫排比、拟人。我们为什么只提出一个概念,称之为意法?因为对于孩子来讲,比喻与拟人一下子讲不清,特别容易混的是比喻、拟人、还有借代。再说比喻中还有明喻、暗喻、借喻、排喻,拟人还包括了拟人与拟物。所以我们就大道就简,一概地把想象的东西叫作意法,这样就简单了。

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都是非常棒的文章,值得我们去读,去体会。

------------------------------------------------

 

讲评时间: 2012220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