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
整理者:浙江驰雨妈、深圳泰然妈、北京虎妈
今天讲朱自清的散文《绿》。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我们先来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本文的“头”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文的“脚”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去“头”去“尾”是中间的“身子”。我们一会儿再说“身子”,先来说“头”。
本文的题目是《绿》,所以,本文的开头第一个自然段讲的就是绿。需要提醒的是,本文讲的是梅雨潭的绿,主体是绿,而不是绿的梅雨潭,这就是开门见山的意思。如果说本文的作文题是《梅雨潭》的话,那开头就应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绿的梅雨潭了。这就是开门见山的意义,主体是什么,客体是什么,一定要分明。
我们再来看“脚”。“脚”的内容与“头”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一般的来看,这是一个问题,怎么“脚”与“头”一样呢?我们讲过,“脚”在全文中是处于从属、附属、补充的地位。前天,我们讲《匆匆》的时候提到过,很多孩子在写作文的“脚”的时候,往往是写成大口号、大道理,不知怎么写“脚”。问题不在于“脚”该怎么写,问题在于“身子”有没有写好。如果“身子”写得丰满充实了,那“脚”就起着一个并拢站稳的作用,本文也可以算是一个实证。
当然,我们还要体会到,本文的“头”与“脚”,尽管内容上几乎是一样的,但是情感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好像我们吃一个东西,可以这样讲:今天的东西太好吃了――这是“头”。然后,我们在“身子”的部分去细讲这个东西怎么样好吃。最后我们还会再发出一声感叹:今天的东西太好吃了!道理是相同的。虽然看似一样,但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再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还是朱自清的《春》。开头是: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内容与字数一样,但情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试着朗读的话,应是一声急似一声,一声胜过一声的,满含感情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孩子们写《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开头说:妈妈,我爱你!如果“身子”写得很丰满充实的话,结尾也可以再写:妈妈,我爱你!字数一样,但情感是不一样的。一再讲这个问题,实则还是要强调:作文的“脚”有问题,写得空、写得大,问题在于“身子”没有写好。问题在“身子”,不在“脚”。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身子”。初看,似乎看不出什么对称在里面,这就是名家高手,把对称用得行云流水、灵活流畅的功夫。如果我们细细地去分析,是可以发现对称段的。第一个对称段是远处的梅雨潭,第二个对称段是近处的梅雨潭。同样是描写一个东西,远与近、粗与细、大与小的不同,就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这样不同的景致,体现在字数上,就是字数可以成倍地增加;落实在画面上,就呈现出了两组景随人动、人随景动的画面;落实在文章的主题上,就显得集中、厚重、多样、立体。正所谓在写作上,要去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什么是对称?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一直在强调,对称是角度、是逻辑、是结构、是思路。
先来看第一句――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里需要体会的是什么?文字是有声音的。一般来讲,如果写花闻不到花香、写水听不到水声,那文字就缺少了生动。文字的生动性从哪里来?从“六根六尘”中来。
我们再来看一篇曾经讲过的孩子的作文: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东部华侨城玩。
一下车,我就飞快地向前跑去。大门口,游客如织,绿树葱芴。迎面,扑来阵阵水雾,喷到脸上,凉凉的、爽爽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们的第一站是去大峡谷看瀑布。听说过黄果树瀑布的壮,也听说过尼亚加拉瀑布的奇,所以当我看到大峡谷的瀑布时愣住了——站在瀑布前,听涛声激荡,任风雨轻拂,真像李白诗中描写的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还在瀑布前面照了几张相片作为留念。
在小作者的作文中,第一段写的是瀑布,但是“未见其形,先感其触”,用的是触法,写出了还没有进门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扑在脸上的水雾,是凉凉的、爽爽的。而在本文中,未见潭之形,先听潭之音,两者的道理技法是一样的。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法呢?老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这是一个“相片与相框”的技法。写作文,一定要有画的意识,不能说写瀑布,就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瀑布,要学会取景。取景就是相片与相框的关系。我们前两天讲了叶圣陶写的《荷花》,里面有一段文字,大家体会一下: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在本文中,作者是把荷花作景、水池作框(或者说是底色),这样像拍照片一样的取景,就画出了一幅美景。所以我们讲,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其实是不假的。
郭沫若的《鹭鸶》——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再通俗地来讲,一幅画如果没有相框,那再好的画也要打些折扣。一幅画镶上了一个框,那画就会增值不少。用在文字上而言,只有画没有框(只有一个要素),就显得单调无趣。如果既有相片,又有相框,有了两个要素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画面就立体、多样。关于这个技法,我们在过去讲到了不少,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把这个技法作为一个专题来写,单独成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至少在名家的笔下,“相片与相框”是一个常用的技法。
我们再往下看: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一段写的是梅雨亭。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来比照一下: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个是在写泉水的形之前,作者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潺潺”之泉声。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提出过一个观点——什么叫观察?观察不只是用眼看才叫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动用起来叫作观察。这就好比我们做化学试验一样,不能光用眼睛看,还要听有没有爆炸声,闻有没有气味——经过化学反应后的化合物是什么味道,用手感觉一下,是硬的还是软的,这才是观察。这是要讲的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我们来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句话,我们在当初讲解的时候特别讲到了“翼然”二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翻译一下,就是:亭的尖角,好像鸟的翅膀一样凌空而飞。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写的《绿》,是怎样描写梅雨亭的呢?――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是不是相同的画面?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学习作文入室之道,还是要跟名家学、向经典学。
我们再来学下一句: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里用了一个意法:三面的山,就像半个环一样,这里写的是山在四周的情况。孩子的作文不生动怎么办?我们曾经讲过一个“笨”办法:简单的要求,五句话里必有一个比喻――意法。为了说明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我们来看一下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句简单地翻译一下,就是说滁州这个地方,四面环山。而四面环山中,西南方向的山,更显得林美谷深。在林美谷深的地方,还有一片色彩更浓郁的地方,这就是琅琊山。这段文字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表达得更细。从颜色上来讲,是一层比一层深。我们假想一下,孩子们在写四面环山的时候,是不是就四个字――四面环山?这样不深入,浮于表面地写,是不会生动有趣的。
在本文中,作者用了三句话:一是三面都是山;二是像半个环儿拥着;三是人如在井底了。不用多字,但因为有了意法,有了比喻,就形象生动、跃然纸上了,我们通过文字,就随文入观了。如果文字不讲究画面的构思布局,只是几个字的堆砌,是不可能有画面感的,也就不可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说到山,我们前不久讲评过一个孩子的作文《品西湖》:
一见到西湖,我被美丽的西湖愣住了。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面大大的镜子,闪着温暖的光。西湖三面环山,这些山就好像镜子的框一样。而没有山的一面,就好像是镜子的手柄。西湖岸边柳树成行,就好像是镜框上的装饰,显得幽雅端庄。
本文运用了“相片相框”的技法,把西湖当成是相片,把三面环山当成相框,这样就写出了趣味、画出了立体感。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当小道理与大道理相契合的时候,孩子的作文就提高了。
----------------------------------------------------
讲评时间: 2012年2月17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