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赏析《观沧海》(二)

(2011-12-15 23:0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

一、         古文赏析《观沧海》(

整理者:郑州-小草、浙江-寒梅、河北-百合、江苏-懿妈、北京-夏莲

前面把《观沧海》的写作背景作了一个交待。现在我们再发一遍这首诗: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从作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是《观沧海》,因而,在诗的头一句里就有了“观沧海”。可以说全诗就是以“观”来统领,处处写的是沧海。但是有一个问题:处处都在写沧海吗?与沧海直接有关的内容分明不多嘛!以前,我们讲过,如果写“苹果”这样的作文,并不止写苹果本身。同样的,我们还可以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室?教室,并不是只要有一个房间就叫做教室。教室,本身是一个系统,比如要有黑板、桌椅、讲台等等,才能算得上一个教室。所以,就本文而言,沧海也是一个系统,而并不只是大海本身。文中沧海就包括了:水、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我们继而引申,如果作文是写“我的妈妈”(一个人物);或是写“苹果”(一件物品);或是写“一次经历”(一件事);或是写“一次旅游”(一个游记)等等,不能只是写一个人本身、一件事本身、一个游记本身,而是要写这个本身的系统。我们再回到诗的原文来看,沧海本身的系统是以对称的形式展开的:水与岛是一个对称;树木与百草是一个对称;秋风与洪波是一个对称;日月与星汉又是一个对称。还是那句话: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对称让作文丰满,对称让作文有了美感。

接下来,来扯一点《金刚经》的内容: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首先说明一下,《金刚经》是一部佛经,但又不仅仅是一部佛经。如果说《道德经》是中国原创的话,那《金刚经》就是泊来品。《道德经》本身就超出了宗教的界限,同样的《金刚经》本身也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所谓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意思就是说:不同地方的人,讲出了相同的话。在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学习、钻研《金刚经》的。民国的时候,很多国学大师都把《金刚经》作为国学的一个教材来推荐大家学习的。正因为《金刚经》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追捧《道德经》,而不在意这部《金刚经》的话,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我们回到刚才讲的《金刚经》本身上来: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句话,我们且不管它的意思。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句话的逻辑上。这一句话的逻辑分明是:我说苹果,即非苹果,是名苹果。说的是苹果,但说出来的不是苹果,只好起个名字叫苹果。在《金刚经》的原文中,也是这个逻辑——讲的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说出来的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起个名字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在《金刚经》的整部经里,基本上都贯穿了这样的一个思维。所以,最后佛告诉我们: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大体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东西,应这样去知,这样去看,这样去信奉、了解。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佛菩萨说得对不对?比如,我们介绍我的妈妈,但说出来的“我的妈妈”要具体指出长得美、心灵美等等。其实光讲这两个方面并不能代表我妈妈的全部,却只用这两个部分来讲。所以说妈妈,即非妈妈,是名妈妈。同样的,我们也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说大象,即非大象,是名大象。有谁能把大象说得完整、说得全呢?所以,我们本身就像盲人一样一样只能说出一个局部,而描述不了大象的全部本真。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头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可说,但说出来的必定不是这件事,只是这件事情的假借、命名。一切事,应如是知,如是见。对不?所以说沧海,即非沧海,是名沧海。总体的意思,我们还是要回到本诗中来。本文的核心写的是观沧海,但是我们若细看诗文,说的又不是沧海,而是沧海的系统,但只好为了给个名字,就叫观沧海。所以,就成了说沧海,即非沧海,是名沧海

前天,有一位妈妈问:怎么写“手套”的作文?道理亦然。说手套,即非手套,是名手套。如果写的是手套,一定是写与手套有关的事。但与手套有关的事,又不是手套本身,只好起个名字,叫手套。如果不这样写,一路手套手套手套地写下去,这篇《手套》就白写了。不写我们也知道手套是:“一家五口人,各进各的门。若是走错门,就会笑死人。”理解了没?

在我看来,作文本来是不分文体、不分年级的,只有深浅偏圆的不同。孩子小,可以写一些简单的、短小的;孩子大,可以写一些复杂的、稍长一些的。但不管如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不能少的,小作文里面含着大道理。就如我们这两天讲的《童趣》,就是小作文大道理。现在我们讲的曹操的这首诗,字数虽少,但也含着文章的大道理在里面,这也是我们前面讲了不少背景的原因。在前面我们讲曹操的《观沧海》,讲了背景,讲了“观”也讲了“沧”。同时也讲了“观沧海”,即非“观沧海”,是名“观沧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句一句来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这三个字,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多讲了。现在要讲的是两个字:一个是“东”字,一个是“临”字。实在地说,诗是难以讲本意的,但为了让大家随文入观、身临其境,我们又不得不讲。“东”是一个方位,我们知道渤海是在东边,所以这个“东临”就是面向的意思。我们说方位,主要有四个:东、南、西、北,所以我们往往会讲“四方”。这个“四方”,不是简单讲的东南西北,而是东南西北的一个统称。我们知道“四夷”,“夷”就是外人、野蛮人的意思。过去常讲“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就是说中国的四周全是没有开化、没有受到正统文化熏陶的野蛮人。这个“四”,就是周围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五”,为什么加了一个“五”呢?就是国中之国。在东南西北的中间,还有一块就叫作“中”,所以就有了“五”。还有一个就是“六”,通常来讲就是“六合”。哪“六合”呢?东、南、西、北再加,立体地来看就是“六合”。如果说“四方”和“五服”表示的是一个平面的概念,那“六合”就是一个立体的概念,都是表示“圆满”的意思。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九”,中国为什么早期会说是“九州”呢?大家试着画一下,外面是一个方框,里面是一个“井”,因为加上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位,所以就有了“九”。一而为九,九而为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中间的那个“口”,就是“中”。所以我们要明白,这是一个方位。

我们常说“天圆地方”,不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理解就错了。古人不会那么笨,如果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要么是天多出一块,要么是地多出一块,想必这个问题就是小学生也会提出来。这个“天圆地方”的“方”,是四方的“方”,不是四方形的“方”。正因为是四方,所以就是一个圆,是无边无尽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确实是一个圆。天也是一个圆,正因为这个圆,所以才无尽。正因为是一个圆,所以走到哪里都没有尽头。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不要再跟孩子讲“天圆地方”就是“天是圆的,地是方形的”。这个“方”是“四面八方”的“方”。再不理解就有一首歌词: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又茫茫一村又一庄。这里的“走四方”,不是走到“四方形”里去。中国人的汉字是立体的、多样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这个意思。正如我们今天白天讲的“苍”字和“玄”字一样,大家各有深浅地去理解。

再比如,佛经里有一部经叫《华严经》,这部经的全称叫《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的“方”,表示的就是“广”,意即无边无界、智慧无穷,而不是说是方方正正的一部经。说一部经“大、方、广”,这三个字简单地说,就是甚深、无边、无际、包含一切。不要看到“方”,就以为是个四方形或者长方形。说到这里又想到中国当下教育的悲哀,具体会把一个词、一个字来做一个标准和答案。那确实不是中国汉字的本意。中国汉字的音、形、义这三者统一起来,才代表了立体。立体是什么意思?就是圆融。西方的思维常常是:非对即错,是非分明;而中国的思维是:换个角度就有一个不同的结论。所以讲,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好好的、认真的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感觉,而不只是横平竖直的默写什么单词,或是抄个什么字词。

下面我们再讲这个“临”,这个字好像在讲《醉翁亭记》的时候讲过。这个“临”字,我们要注意与另一个字区别开,什么字呢?就是杜甫写的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里的“”字。这个“凌”字,我们通常会说是:凌云、凌空、凌霄、凌虚。而“临”字,我们通常会讲:临近、临危、临街。那么本意呢?“凌”是往高处讲的,“临”是往低处讲的,往下看就“临”,往上看叫“凌”。所以,旧时的皇帝上朝就叫临朝,因为大臣们是在下面。如果说是“凌”朝,那就到泰山顶上开会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里要讲的就是“澹澹”,什么是“澹澹”呢?通常来讲,字面的意思是“水波荡漾”,但这只是一个字面上的意思。如果让孩子们只是知道“水波荡漾”,那就是跟没学一样。这个水波是大啊?还是小啊?说不清楚。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是怎么说的: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飃兮若无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讲:俗人看上去很精明,而“我”呢,闷得一脚踢不出来个屁,看上去“澹兮其若海,飃兮若无止”。理解前一句之前,先来理解后一句。什么叫“飃兮若无止”?意思是说“piāo”(很飘逸的样子)就像无止。别忘了,这里说的是“若无止”。什么叫“若无止”呢?“若无止”就是在止与不止之间的一种状态,是“止”的,是“静”的,但感觉上又是“动”的——“若无止”。说它是“动”的吧,那又是“静”的,所以是“飃”,很怡然、很飘逸。我们明白了这个意思,再来理解前面,就好一些了。这个大海是静的,但又在动,说它是动的吧,又是静的,就是这个“澹”的状态。所以这个“澹”,就是有那种恬静、安然,但又在波动的样子。

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从心性上来讲,就是一个人如如不动,但是心还在跳、气还在喘。但不是大喘气,也不是心动过速。这个大海,也是这个意思——很博大、很广阔,但不是死海,是有波动的。虽然有波动,但又很恬静、安然。我们不妨再来学一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诗: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大家来体会这一句诗:云,青得像下雨一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青?生烟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真是言不尽意啊!所以只好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死水但也不是波浪滚滚。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想一下,曹操凯旋而归,此景便是心境,心境便是此景。胸襟开阔,但不激动、不激荡,平静而不死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怀?就是宠辱不惊的心怀。

再来看下一句:山岛竦峙。“竦峙”,字面上讲就是“耸立”的意思。但如果这样讲就没有意思了,这个“竦峙”我们要理解成“既有耸立,也有躺卧”。虽然高出海平面,但有高有低。高的是挺立,低的是躺卧,这样就把山岛高低不平的景写了出来。高中有低,低中有高。因为低,才得以有高;因为高,才显出了低。因为耸立,才区别出躺卧;因为躺卧,才区别出耸立。我们再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讲,这里写的是多么的立体,多么的对称:有水,就要讲山。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岛是耸中有卧,卧中有耸。四个对称,四个状态,在一个相框中就呈现了一幅美丽有动感的画面:山水对称,动静对称,高低对称。在鲜明的对比中,又是那么的安静、飘逸。

我们来学下一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一句从字面上讲,并不难理解。头一句是讲的树,后一句讲的是草。在这一句里重点要体会“丛”字。什么叫“丛”?分解开来看就是“从”与“一”。一代表水平线,从就是众多,很多的树在同一样水平线上就显出了“丛”,就有了层次。所以这里的“树木丛生”,也是有着高度与低度的不同,可见古人用词是极为讲究的。

再看下一句,“百草丰茂”。“丰”是广的意思,“茂”是大的意思。我们理解了本意,再来看“百草丰茂”那就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样子。树因为高,所以可以看到丛的景象;草因为矮,所以看到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景象。可见曹操的文学功底,那是不一般滴。

回过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体会,“丰”与“茂”是偏向于褒意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本人此时的心情,又是充满了欢喜、吉祥的。如果说这个时候曹操吃了败仗,说不定就会说是杂草丛生了。文字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爱上曹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