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赏析《童趣》(八)

(2011-12-14 17:22: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

古文赏析《童趣》(八)

整理者:浙江-贝妈、北京-蓝天、浙江-寒梅

还是讲《童趣》。大家先预习一下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们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讲起。昨天讲到了本文的“头、身、脚”,现在再来看本文的“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本文的题目是《童趣》,我们来看一下“童趣”两个字,是不是就出现在第一段当中了?所以,我们说文章的正法、正道,必定是要开门见山的。“童趣”包括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小的时候,一个是趣事。“童”为小,“趣”为事。所以,我们再来看本文的身子,就可以看到全文都是在体现这一主题的。

昨天,看到有一位妈妈在群里说:孩子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叫《手套》,但孩子一上来写的是天如何的冷,如何的拿不了东西,说了好半天,才讲到了手套。我们讲,对于刚学作文的孩子来讲,一定要开门见山。就如刚才讲的手套一样,要是笔力不够,说不定写着写着就写到天气上,而不是写手套了。从文章的写法上来讲,这样七拐八弯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天气写得多,手套写得少,这手套就白戴了。

本文的作者沈复,是清代的大文学家、国学大师,连林语堂都特别推崇他。由此我们讲,要跟名师学,学习作文的正路。作文是有路的,不是没有路。

有的妈妈讲,不能这样限制孩子。讲“头身脚”、“帽衣鞋”就限制孩子的思维了?就局限住文章了?这样的说法,就等于说:作文没有路。没有路的作文是旁门左道,理解了吗?

当然,话又要分两头说。作文是有道的,就跟我们走路一样,是要走在人行道上的。但是,在孩子不会走道之前,我们还暂时允许孩子在草地上跑跑、园子里走走、操场上溜溜。但在草地上跑跑、园子里走走、操场上溜溜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要让孩子学会走道。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按部就班、顺手牵羊,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为大家分析了作文的头与身的关系。作文的“头”是头领的头,不只是开头的头。既然是头领的头,就要像个带头大哥的样子,就要带着下面的一帮小兄弟纪律严明地打出点天地、打出点营盘。就跟梁山泊里的宋江(头)一样,要有个大家(身子)认同的纲领——替天行道,于是大家(身子)就会跟着这个头领去做。原来梁山泊的头头叫王伦,因为这个头领没当好,所以下面的兄弟就会造他的反。

这个道理,讲的什么意思:头领头领——既要当头、开头、起头,又要引领、牵引,而不只是开个头。只有头没有领,那就跟王伦一样,会被下面的兄弟干掉,明白了没?

刚才,我们讲了作文的题目《童趣》与作文的头——第一个自然段的关系,又讲到了第一个自然段与身子的关系——开门见山。直接地讲,就起着一个不跑题、不走题的作用。当然,还要更深一点地告诉大家,“童趣”两字,只是表面文章。为什么说是表面的呢?试想一下,如果全文中都是童趣童趣童趣地“童”下去,是不是就能写出“趣”了呢?

当然,不是说这个表面不重要。一个人精神不精神,健康不健康,内在的是一个方面;穿衣戴帽、西装革履,也是一个方面。那么就本文而言,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说童趣”二字是一条明线的话,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呢?如果说“童趣”二字是穿衣戴帽、西装革履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呢?

我们还是来看“头”里面的张目明察秋毫细察物外之趣,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眼。再来看“私拟作”、“心之所向”、“昂首观之”、“果如”、“怡然称快”、“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观之”、“方出神”、“神定”,大家细细地看一下“身子”里的这些词,是不是体会到与“头”里的“张目”、“明察”、“秋毫”、“细察”、“物外之趣”相契合了呢?

刚才,让大家对比着看了“头”里的几个词与“身子”里的几个词,我们就看到这条暗线是一脉相承的。头身脚——口腔、胸腔、腹腔是走一口气的,不是走两口气,七窍是互通的。换句话来讲,“观”就是“察”,“细察”就得“秋毫”,得“秋毫”就有“物外之趣”。同样,“定神”就是“细视”,“神定”就是“细观”,讲来讲去是一个意思。神定、细观、怡然、识趣,是一个意思,理解了吗?也就是讲,怎么样才叫观察呢?神不定,怎么能叫观察呢?

就来讲关于心性的问题。佛学上讲“定能生慧”,“生慧”的一个表现是什么?是“知秋毫”有一句话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知秋毫”。以大见小,以小见大,就是观察。但在观察之前,要求我们的心神是怎么样的呢?就要定,就要静。

《大学》里有一句话,大家要体会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看书、做事、求学,要止、要定、有静、要安,才能有虑,有虑而后能得。如果心止不住,心定不下来,神静不下来,安不下来,还虑个啥、得个啥啊?就怕是啥也过滤不了!所以,反观现在孩子的教育,我们跟孩子讲过神定吗、讲过静吗?这些要止,要定,有静,要安!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制心一处嘛!

现在,我们的孩子好动看的书好多,看的电视好多,看的漫画好多,看的信息好多,心神定得下来吗?止得下来吗?安得下来吗?不要简单地认为看了好多的东西、学了好多的知识就生了智慧。定才能生慧,学了好多的东西只不过是多了些知识,却增长不了智慧。虽然孩子肚子里的知识很多,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游戏动漫都很精通,但是为什么用肚子里的货却写不出象样的作文来呢?

因为不能“神定”,所以就不能“细观”;不能“细观”,就不能知“秋毫”,不能识“纹理”,这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根源很多,但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有责任。我们都希望孩子快,而不是慢;都希望孩子动,而不是静;都希望孩子是神出,而不是神定。结果这样一快,看书也成了吃快餐,一快就快成了漫画。现在的孩子读了万卷书,但一本都没破,一本也没读透、读破。读的那些东西,在肚子里只变成了脂肪。

不能让孩子的心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也飘起来、浮起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的“坐”,不是指屁股坐下来,是心坐下来,心安下来,心定下来。

 

讲评时间: 20111213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QQ群(群号:150347011)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