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赏析《观沧海》(三)

(2011-12-16 15:16:29)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

古诗赏析《观沧海》(三)

整理者:广州-原点、北京-蓝天、浙江-寒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已经讲了前六句,今天接着来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是那句话,我们讲古文,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大家要随文入观。说文解字,本身不能把诗的全意讲出,只能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只有靠大家随着讲解去各自体会。这一句从字面上来讲,似乎不难理解,但里面却有一些深意。

下面,我们重点来讲“萧”“瑟”两字“萧”的本意,是过去织布、绣花用的那个针的针眼,所以又接而引申为千针万孔,再由千针万孔接而引申为无处不在。大家学过这首诗: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换句话来讲,诗里的“密密”就有这个“萧”的意思。随着文字的发展,“萧”在萧然、萧瑟、萧森、萧条等词语中,就有了冷落、荒凉的意思。但如果细细地去体会,比如说去体会“萧杀”这两个字,这里的“萧”就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意谓无处不在的“杀”。

我们理解了这个字,就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句话了。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怎么理解呢?就是说秋天的风很冷、很刺骨,无处不在、无处藏身,不管在哪里,这秋风的寒冷都能让你感受到。这是第一个意思:无处不在。第二个意思,这个字还有啸声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嗖嗖”的风。我们要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国的汉字是有音形意的,一个字除了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之外,还有声音,还有形象。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动漫画。所以,我们再强调一下:这个“萧”,意思是说秋风很冷,嗖嗖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我们接着来讲“瑟”字,这个字的本意是指一种乐器。古人的乐器大体上分成丝、竹、管、弦,“瑟”用现在的分法来讲,就是弦乐。由此,再引申为一个动词,就是我们在弹琴时琴弦发出的颤动。所以,这个“瑟”就有了瑟瑟发抖的意思。回到诗的原文中来,我们还可以用对称的方法来讲。“瑟”“萧”是一个对称:既有声音在里面,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嗖嗖”或者说是“沙沙”声;也有动作在里面,意思是说颤抖。风吹万物,万物颤抖,风吹到人,所以人也感觉毛孔张开、凉意钻孔,也正是因为凉意钻孔,所以再看万物,就有一片被社会抛弃的荒凉。因为秋风带着声音,无处不在——体现出秋风的力量,所以就把海浪掀起,波涛汹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两句话,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讲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前面讲到“水何澹澹”是平静的意思,是动静合一,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思。但是,这里又讲到了“洪波涌起”是不是有矛盾了呢?一点矛盾也没有。如果只是表面地体会文字,就会觉得矛盾;但如果随文入观,像看动画一样地看、立体地去看,就不矛盾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文章是对称的,对称、对比才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我们再来分析、回顾一下,有什么样的对称呢?水与山(岛)的对称。我们看看中国的国画,有一类叫山水画,画山必有水,画水必有山。只是画山不见水,就缺少了灵气;只是画水不见山,那就缺少了气势。山主阳,水主阴,阴阳相和才是平衡。

“澹”这个字我们讲过了,新来的朋友可以去看博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思。竦峙”是说山岛有耸立、有横卧的不同姿态,正是因为耸立与横卧,所以才有了一种对比的美。树木丛生”,从画面上来讲是竖的关系,“丛”即从与一;“百草丰茂”,从画面上讲是横的关系,意思是一片片的。大家试着画一下,这一片片是不是要横着构图?是不是要横着画?而树木、大树要竖着画?对不对?

我们来看现在学到的这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与前面几句是什么关系呢?是缓与急的关系。前面我们讲过澹澹”,不是不动,但也不是大动,而是轻动、缓动。写文章跟听音乐是一个意思,要有平缓、起伏、静动。平缓是为了高潮,放是为了合,伏是为了起,抑是为了扬,离是为了收。如果一直是缓啊缓啊缓啊,差不多就是哀乐了,所以在缓中突然要来个急的。秋风一起就是急,就意味着高潮。就跟我们吃饭一样,一开始推杯换盏、客客气气,但到最后,兴致来时,一站而起、一饮而尽、一醉而倒、一塌糊涂!要是从开吃到饭终,一直是客客气气的、文文雅雅的、斯斯文文的,多没意思啊!所以,从本文来看,由景的静演变到动,从缓动到急动,诗人的情绪也从原来的“平”到现在的“起”,从原来的“抑”到了现在的“扬”,从原来的“坐”,到现在的“站”,然后就大喊一声:走着!(一饮而尽的意思)

-------------------------------------------------

讲评时间:20111216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QQ群(群号:150347011)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