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童趣》(五)
(2011-12-10 09:41: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学 |
古文赏析《童趣》(五)
整理者:江苏-懿妈、浙江-作妈、浙江-寒梅
今天我们继续讲《童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上次课中,我们从文字写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本段的结构。这段有两个对称块:一个是在帐外如何看蚊子;一个是在帐内如何看蚊子。并且,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翻译。
第一个对称块:夏天成群的蚊子,它们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着,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就成为了鹤。抬着头看它们,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第二个对称块:我把蚊子留在素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一群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极了。
一个帐外,一个帐内,就是两个对称块。也就是说,作者通过两个角度、两个场所、两个思路,在写蚊子的“趣”。
我们讲过: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在这个段落里面,“帽”在哪里?夏蚊成雷——帽;“鞋”在哪里?为之怡然称快——鞋。我们讲过:结构,就是一篇文章的主干。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按着“头身脚”、“帽衣鞋”的方法来分析这篇文章,背起来、记起来,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要是不能理解、不能掌握文章内在的结构,背下来又有何益呢?
下面,我们就来细讲第二个对称块: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刚才大体上讲了这一块的意思,但这并不是我们重点要讲的。读书要立体地读,写作要立体地写。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立体呢?看文中的“素帐”,什么叫素帐?按字面的意思,有的书里翻译成白色,这个就错了。“素”就是素,“素”的本意就是本色。本色是什么呢?就是颜色单纯,没有别的附加成分,没有修饰。比如我们讲的素妆、素雅,或者说素色、素食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跟孩子讲的时候,要让他立体地去体会这个字,而不是简单地讲是白色。
比如,《千字文》中的第一句话:天地玄黄。有的地方就译成: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中国的汉字有音、形、意,特别是其中的意,是需要大加体会、大加品味的。正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一书里所讲的:天空的颜色,不只是蓝的。因为中国的汉字有音形意,如果只讲音和形,就会让人言不尽意,所以必须立体地、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意。因此,这里的素就是素,这个“素”,并不是简单的指哪一种颜色。
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问题:果真是蚊帐没有具体的颜色吗?为什么要用“素”这个字呢?一方面,可以肯定地讲,蚊帐是有颜色的,或者说,蚊帐的颜色必定是可以用文字来描述的。比如,可以说是白帐,可以说是灰帐,也可以说成是丝做的帐,还可以说成是纱做成的纱帐。但作者恰恰用的是“素”,没有明指一个具体的颜色。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就是“素心”,所以才有“素帐”。因为心是素的,是质朴的,所以这个素帐是最后的一个表达。当然,这样讲有些个人的臆断。还有一个方面,从文字的角度来讲。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如何立体地来看呢?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这样来看是不是就读出诗中的立体感了?
我们接下来再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大家也是很熟悉,怎么理解呢?如果不用画的方式,不立体地来看,是说不透的。画的方式是什么?也就是:透过窗子看——西岭千秋雪,再透过门看——东吴万里船。窗子与门框,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相片与相框关系中的相框。“千秋雪”、“万里船”是相片,“窗”与“门”是相框。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画。
我们平时写作文,比如说去商场,会写“今天商场好多人,我来到了买鞋的地方”;我们去游泳池,会写“游泳池里跟煮水饺一样的,我扑通一声跳下水”;我们写春天,会写“天蓝蓝,云白白,小树在春天里萌出绿芽”。这三个例子,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相框与相片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我们再回到本文中来。这个“素帐”就是一个相框,有了这个相框,我们再来理解“作青云白鹤观”,是不是就有画面感了?大家看过书的,是不是还记得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我们简化地来看: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荷花与荷叶,第二个自然段写的是月光照在荷塘的样子,第三个自然段写的是荷塘的四周。这荷塘的四周,是不是就是——荷花与荷叶、月光照在荷塘的相框呢?通过这样的讲解,大家就能体会到了文章的美,就有了欣赏水平,就知道这“猪”是怎么跑的。换句话来讲,为什么名著好看,看着有味道?就是因为用了相片与相框的手法。有了这样的手法,所以就字如画。这也正是我们功夫作文讲的一个概念:作文,就是用文字画画。作文,并不是用文字来砌砖头,而是用文字来画画。画出一种远近、大小、多少、虚实、有无的画来,这样表现出来的东西才有美感。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用“素”和“帐”。“素”和“帐”,就是一个大背景,就是一个立体的相框。在这个“素”与“帐”的背景下,“青云白鹤”就会显得美,“青云白鹤”在“素”与“帐”的背景下,才会栩栩如生。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点,我们再来讲一首诗,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家用立体的思维,跟着我直白的语言来体会——第一句,泰山是什么样的呢?它在齐鲁大地无尽的青绿中,集天地自然的神奇与秀美。阳面与阴面,也就是山南与山北,有如黄昏与拂晓。看到云生云灭,胸襟激荡。再看远处的归鸟入林,眼眶都要瞪裂——睁大眼睛。在这样的一个相框下——站在泰山的顶峰,看别的山就很渺小。从齐鲁大地——无尽的,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地写到云,写到鸟。齐鲁大地未尽的青、白色的云、小的鸟,这是背景,再回到“绝顶”,这是相片。是不是就有了画面感了呢?
---------------------------------------------------
讲评时间: 2011年12月8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QQ群(群号:150347011)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