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论语》36:孝非只养也(上)

(2011-06-24 20:23:24)
标签:

经典

论语

为政

教育

分类: 乱说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昨天和今天白天讲了“孝”,特意地讲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想来大家会有不少切身的体会,可以说,佛用了甚细甚微的说法,讲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生育方知父母情,我们设身处地来回想一下:我们十月怀胎时的那种心情,孩子刚生下那一刻的情景,喂养、哺乳孩子的情景;想一下不怕脏、不怕臭,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长大的情景;想象一下孩子生病的时候,送他去医院的情景;想一下为了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的情景;想一下孩子上学后,为了孩子操心的情景;想一下孩子在外受委屈,自己心疼的情景……大家的感想、感叹是共同的。其实这些感想、感叹,又何尝不是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感想与感叹呢?!那么,我们是不是想过,当初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父母的担忧;是不是想过,我们交朋友、结婚、生子时,父母的担忧;是不是想过,我们为了生计离开父母身边时,父母的担忧;是不是想过,当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如意的时候,父母的担忧;是不是想过,每当逢年过节,你还远在外地不能回来吃团圆饭的时候,父母的担忧……等等这些事情。想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每个做父母都会担忧的事情,但是他们却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担心着,不曾开口跟你讲过罢了。难道说我们长大了,小翅膀硬了,心肠也变成铁、变成石了吗?!我们的神经真的变得麻木到该送精神病院了——感受不到父母的恩情了吗?!这些是这部佛经里讲的。佛说父母恩难报,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真的还会说什么“智孝”与“愚孝”吗?说得再实在一些,难听一些:无论你是多么愚蠢地去行孝,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啊!

今天群里有妈妈讲,刚才跟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感觉比以前耐心多了、舒服多了——看来又是一个病得不轻的人。我们想讲的是,其实“孝”本来就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啊,因为有“孝”,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不好吗?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不好吗?但是现今时下,我们在谈论“孝”的时候,却总是感到有一些沉重,却总能感到内心中会有些许的无奈,这是为什么呢?再重复一下,“孝”本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啊!我们内心的沉重、内心的无奈、内心的纠结,原因在哪里呢?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啊!这算是对我们这几天讲课内容的一个小结。

可以说,如果大家好好读一下这部佛经, 就会发现的问题,在这里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所以在《论语》中,其实不用讲,大家也都明白了。再说一个结论:当我们不能尽孝,并为自己不能尽孝找出各种原因、各种外在的借口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病得很重很重的时候。同样的,当一个人标榜自己是“孝子、孝女”的时候,也同样是病重的时候。理由何在?当父母隐隐地担心着你,默默地注视着你的时候,他们去标榜了吗?用大喇叭广播着说“我是慈母”了吗?父母总是默默无闻地、悄悄地关注着你的一切。我们有什么理由振臂一呼,广为告之:我是孝女?!

我们回到正文上来。子游,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姓言,名偃。这里,他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出了当时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大意是讲:当今之时,大家都认为所谓的孝,就是赡养。两千多年前的“当时”,不也正是现在的“当下”吗?我们总是把所谓的“孝”理解成了“养”,这个“养”怎么理解?对孩子,我们叫“养育”,“养”就是一口奶、一口饭;“育”就是教育。所以这个“养”,我们又可以理解成是物质上的提供。所以,孔子的话讲得就很严重——不要把物质上的提供理解成“孝”!大家去体会我们前面讲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当我们“而立之年”,而父母到了“天命”或是“耳顺之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过:老人家们对物质享受的需求还有多少?老人家们对物质的花费还有多少?这个物质的花费,说到底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比如说,当你给他老人家五千的时候,他高兴的不是这钱,而是这钱后面的——比如说你工作的顺心,家庭的顺心,身体的顺心罢了。是不是这个理?所以,刚才有的妈妈讲,让老人家高兴,是“为孝。讲得好!老人家要的,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如果说,我们把“孝”的标准定在“是谓能养”上,那么也许只有李嘉诚、盖茨等富人们才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而我等屁民们岂不是被排除在“孝”的行列之外了吗?明白这个道理了吗?孝的标准不是“是谓能养”。

于是,孔子接着讲:“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讲到这里,如果我们反照现实的话,确实有很多的感慨。有的时候,看到路边上、公园里有人牵着小狗遛弯,总觉得现在的宠物真是幸福!也许,我们陪狗的时间,花在狗身上的精力,甚至超过了陪父母的时间;也许我们跟狗说的话,多过了跟父母说的话;也许我们在哄狗吃饭的时候,那个细心、耐心的程度,超过了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时下的悲哀!所以孔子的第三句话:“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一颗诚敬的心对待父母,而只是简单地给吃给穿,这与养狗有什么区别呢?也许孔子在几千年前压根就没有想到过:如今一些人对狗的态度,超过了对自己父母的态度;有些人给狗的待遇,超过了给自己父母的待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