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论语》39:不违如愚
(2011-06-24 20:29:25)
标签:
经典论语为政教育 |
分类: 乱说论语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们先把人物介绍一下,“回”就是颜回。孔子有弟子三千(这里讲的弟子,是办过“入职手续”的,“临时工”、“小时工”,都不算在内),贤人七十二。“贤人”就是说,修养上是拿到文凭了的,是毕了业的,是高材生中的高材生。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有两个: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如果把子路比作武状元的话,那么这个颜回就是文状元。从性格上来讲,颜回和子路也是如此,一个偏文一些,一个偏武一些。而在这两个弟子中,颜回是受表扬最多的,子路是受批评最多的。也就是讲,孔子不因喜欢谁,而随意表扬;也不会因为喜欢谁,而不批评。这表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们先来简单地讲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给颜回讲课,讲一天,他从来都不表示不同意我的意思,看上去很“愚”。但是,经过我的观察,这个人是下了课、放了学之后,能够预习、复习,再加时习,就能够举一反三,还能够有所发挥了。现在看来,颜回一点也不愚啊!
这一章是《为政》,《为政》里又讲到了“为孝”,学《论语》不能断章取义,它是系统的、是完整的、是承上启下的。我们来假想一个场景:孔子在讲课,一会讲“孝”是无违;一会又讲,“孝”不能是“养”;一会讲“为政以德”;一会讲思想纯正;一会讲“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样一讲,几千个弟子、几十个贤人,就像炸了锅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唯独一个叫颜回的人,默默不语,自己在那里念真经。孔子老人家一看,心想:这个“孝”的问题,如果我一一回答,也没有个头啊,讲多久也讲不完啊。于是,他就抬出了颜回。孔子右手一举:“稍安勿躁”,再用手一指:“别唧唧喳喳的了,你们看颜回”。
有人就问了:孔子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第一个意思是“不违如愚”;第二个意思是,“通而省其私”;第三个意思是,“亦足以发”。我们在前面讲到了“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这里还是讲到了“无违”。什么叫“不违”呢?通俗地讲,在汉朝的时候,就是讲“诺诺诺”;在清朝的时候就是讲:“喳喳喳”;到了现在,我们就是讲:“是是是”;用日本话讲,叫:“嗨嗨嗨”。不管老师说什么,父母说什么,态度上就是一个“是是是”。“是”得就跟个大傻子一样的,这叫“不违如愚”。与此相反的态度是什么?勉强地来说,叫“违如智”。
比如说,学生听老师讲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课刚讲完,学生说:“老师,我懂了”;另外一种是:课一讲完,学生说:“老师,你这个地方讲的有问题”。这两者的态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老师,你看我多聪明,我多聪慧”。说实话,天下第一号笨人才会这样!真正的聪明人,一个正确的态度是:不管听懂没听懂,不管老师或是长者讲得对不对,一定是“退而省其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样讲针对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讲法?作为老师或是长者,他的说法是启发,是引导,所以这句话的第二个意思就是“退而省其私”。默默不语念真经,这才是聪明人。
但还不是最聪明的,最聪明的是第三个意思——“亦足以发”。什么叫“亦足以发”?就是通过自省,举一反三,有所发挥。比如说为了提高成绩,老师讲:“多做题。”这话对不对?我们做孩子的,或者是做孩子父母的,要学会:一、不违如愚;二、退而省其私——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就有了第三点,叫“亦足以发”。
以前我在讲作文的时候,就讲过一个道理:做任何事,特别是在教孩子方面,也包括我们在工作方面,有四个过程:一是僵化,二是固化,三是强化,四是优化。告诉你怎么写作文,你就要“不违如愚”地去做;告诉你怎么学经典,如何学英语,你就要僵化地、不违如愚地、不折不扣地去做。不要问什么,不要争辩,不要讲理由。慢慢地有了体会,技术定型了,不走样了,这叫“固化”。有了“固化”以后,慢慢就有了经验了,有了体会了,这才开始“退而省其私”——有没有好方法,有没有更经济的路子?于是,最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就变成了“优化”。最后的“优化”,就是“亦足以发”,这才是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亦足以发”,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这个东西永远是老师的,不是你自己的。
我们又可以说,“不违如愚”是态度。是什么态度呢?就是不较劲、不抬杠、不较真。什么叫不较真?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是你对我错、你是我非。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意思。“退而省其私”就是手段,就是方法,复习、温习、自习、预习,“学而时习之”。“亦足以发”是什么?就是结果,是最终的效果。由此,我们再回到“孝”这个问题上来,回到这几句话的主题上来,就是这个意思。《弟子规》中讲“父母责,须顺承”,就是“不违如愚”,就是态度,就是不要“色脸”,不只是在一个“养”字上,长者、尊者、先生——父母、长辈、老师,讲什么都是:好好好、对对对、是是是、嗨嗨嗨,态度要好,思想要正;然后“退而自省”,有什么方法,怎么改进,用什么样的智慧,怎么样圆融;最后“亦足以发”,自己学到了,成长了,进步了,父母也开心,老师也鼓掌。这才是有德的孝,有智慧的孝,这也才是“思想纯正”。
我们再讲最后一句。孔子最后做了总体上的评价:“回也不愚”。我们学到这句话,要讲一点,就是要放下身段,放下心态。看看人家颜回,听老师的评价是“不愚”,就开心得屁颠屁颠的了。我们也照着“退而自省”一下:我们的身段太“粗壮”了,我们的心态太“高远”了。刚学点东西,就想让别人说自己成长进步;刚干点活,就要提工资、涨奖金;刚做点好事,就要锦旗、红花;刚一显摆,就要别人夸自己聪明、智慧。人家得到个“不愚”,就相当地满足了。可见孔子说得好:“人不知而不愠”。而如果说别人夸我们“不愚”,这个不行,非要别人表扬说“智慧”,否则不开心、耍脾气、闹意见。这样的人生不苦恼才怪呢!还是放下心态,把自己当个“龟孙子”、“店小二”、“苦命丫头”吧!悄悄地“不违如愚”,默默地“退而自省”。最后,轰轰烈烈地“亦足以发”吧!发财,发运,发达,千万不要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