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论语》34:父母恩难报(上)
(2011-06-22 12:04:00)
标签:
经典论语为政教育 |
分类: 乱说论语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想来,可能是孟懿子问完“什么是孝”之后,还是不太明白,于是就派他的儿子来问了。这里面,还有一个背景:因为孟武伯也是出身贵族,所以也很骄奢淫逸的。他接着代父问关于孝的问题,于是孔子就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一句话,历来有很多的分歧。第一种解释,大体是说,父母只需担心孩子的疾病,就算是孝了。也就是讲一个人,别的事情:工作、学习、生活、交友是可以自主的,通过自主,也是可以做好的,不应让父母有担心。但是生、老、病、死,这不是人为可控制的因素,父母担心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讲的是子女担忧父母的疾病,要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这两种解释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个“其”字,这个“其”如果是指子女,那就是第一种解释;如果这个“其”是指父母那就是第二种解释。但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能更好地表达“孝”的深意。所以还有一个代表性的解释,我们在前面第一章“学而”的时候讲过,对父母身体的担心,对父母健康的担心,就要象当初父母担心、牵挂自己一样。讲过父母的“十重恩”,特别是自己小的时候,在父母的手里,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特别是我们生病,发高烧的时候,父母那种着急上火,那种恨不得代子生病的那种心情,想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有的。今天白天,我们讲到了“生、死、祭”的问题,其核心,讲的就是要尊重生命。怎么做到尊重生命?对上,就是要体会父母的恩德,事之以礼;对下,就是对孩子的养育,我们从中才可以感受、体会到“孝”。 当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甚至健康出现问题,发烧、感冒,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就用这样的心情,去比照自己的父母——当我们病了的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心情?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源代码》,是一部科幻片。其中讲到一个小插曲,有一对父子,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不欢而散后,这个孩子上了战场,在战场上死了。后来,因为科技很发达,他的一部分大脑还“活着”,于是就被用来做科学试验,这个科学试验让他的意识还可以活下来。概括地讲,就是身体没有了,但意识还存在。后来这个所谓的“意识”就假冒自己的战友,给自己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父亲在电话那一头讲,虽然那一次争吵很激烈,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但比起苦盼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顺利、完整地回来,这样的争吵所带来的痛苦,是多么的微乎其微——补充一下:这个儿子在战场上被炸成了碎片。所以讲,在这个世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宽容、理解是没有办法来比拟的,将心比心才是孝道。想想当年,我们小的时候生病了,父母担心的样子;再比照我们自己的小孩病了我们担心着急的样子,我们就应知道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了。明白了吗?
我们在学“学而”的时候,讲到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只是讲到了父母的“十重恩”,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做,其实也是难以报答的。今天,我们就讲这父母的恩如何地难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简单地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后半部分的要点讲一下。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 简单地讲,就是佛祖对他的弟子阿难讲:有些人虽然做了人,但是良心让狗吃了,忘了父母的恩德,违背了人子的道义,没有仁爱慈悲的心肠,忤逆不孝,不顺从父母。这样的人,他忘记了母亲十月怀胎期间,起立坐下都感到不安,像擎负着重担;他忘记了母亲怀他的时候,像患了长期疾病的人,三餐饮食也吃不下;他忘记了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受尽诸般的痛苦——当时就像宰杀了猪羊,母体血流遍地,母亲受了这样的苦,他才有了新的生命;他忘记了母亲自己在那里吞咽苦涩,而吐出甘味,来喂食爱儿;他忘记了父母,不怕屎尿恶臭,而为他洗涤的恩情;他忘记了母亲哺乳喂奶期间,其实那就是他在吃母体白色的鲜血。
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这一句话,大体的意思是:从孩子到成年,父母还要为他的学习牵挂操心,到了娶老婆或是嫁老公的时候,父母又要省吃俭用,为他们准备嫁娶的礼物,这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辛苦!何等的劳累!但是有些人,连一句对父母感谢的话也没有。讲到这里,想到以前在群里有妈妈发的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孩子,因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后来饿了,就跟一个饭店老板要了一碗饭,要到以后,他跪下来谢老板,老板就跟他讲:“你的父母养了你十多年,给了你多少碗饭,你却一个‘谢’字也没有。现在我给了你一碗饭,你却是又跪又谢的,‘孝’字在哪里啊?!”勤苦百倍。不言恩惠。讲的就是父母何等的艰难!何等的辛苦!何等的劳累!但心中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过得好,而不图半个“谢”字。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这句话大体的意思是:自己的孩子病了,而做父母的却是担惊受怕,结果自己也生了病。但自己生了病,却不当回事,认为自己生病是理所当然的,能扛则扛。等到自己的子女病好了,做父母的,自己的病才慢慢地好起来,可以说是母子连心。这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长大成人吗?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了,不仅不听父母的话,反而在与父母说话的时候,言语粗暴。更有甚者是“恶眼相视”,视父母如同视仇人一般。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这一段话,讲的就是因为不孝、不知父母之恩,由此及彼,对家族长辈没有礼貌的事情。在家族中,对上辈的叔伯没有客气;打骂同胞的兄弟;对表兄、表弟、堂哥、堂弟也没有“悌”字可言,整个大家庭的情谊一一被他败坏。孩子渐渐成年长大,性格难以调伏。心生嗔怒怨恨,弃绝那些亲人益友,而去交结依附歹徒恶人,与他们做朋友。习惯久了成了恶性,颠倒是非,认黑为白,把恶习当成了炫耀的资本。
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这一段大体的意思是:因为远游无方,所以一个人在外得不到家人的照顾,在外吃苦;搞不好,在外一个人孤苦零仃,惹上官司,或是生了重病也没有人管;更有甚者,死在野外,身体腐坏,受太阳曝晒,雨打风吹,白骨飘零也没有人收埋。而在另一端,父母在家,对游子永远怀着担忧和思念。父母因思念子女眼睛渐暗而目盲失明;或者因伤心悲哀过度而疾病缠身;做父母的,大都在死的那一刻,最惦记的还是在外远游的孩子。这样的父母恩,怎么能报得清!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这一段大体的意思是:还有一些不孝之子,不思上进,不思学习,交的都是狐朋狗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早晨出去游荡,半夜才归还,从不关心过问父母的起居,也没有问过寒、嘘过暖。父母年迈生病,容貌衰老,而自己却逍遥自在,悠哉悠哉。而其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家里出了不孝之子,父母还要为他隐瞒着,当着别人的面还要说他好,甚至有的父母还不敢见人,羞于见人,忍受别人的嘲笑与欺负。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这一段的大体意思是:如果不幸,父母中有一个缺失——少了一个老来伴,而家中又有不孝之子。那一个老人家,居住在一个空空的房间里,就好象住在别人的家里,或是招待所里,是否受热遇冷,是否吃饱穿暖,是否饥饿口渴,都没有一个人去过问一下,岂不是可怜?!但是,即便这样,孤苦老人还要强颜欢笑,装着很幸福,子女很孝顺,为的就是怕别人耻笑与轻看。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这一段讲的大体意思是:有的人发了财,结果自己的小家有吃、有喝、有穿、有玩,但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好脸色,轻则大声,动则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