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论语》33:尊重生命

(2011-06-22 12:02:49)
标签:

经典

论语

为政

教育

分类: 乱说论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昨天,我们讲到孔子见到了孟懿子,孟懿子有可能问了一大堆问题,但孔子微言大义,用“春秋笔法”回答他:“无违”。这个“无违”,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成“不违背父母的意思”,这样理解就“驴头不对马嘴”了,读书一定要读出味道。这个“无违”,有广泛的含义:有不违背父母之命的意思;也有不要犯上作乱的意思;同时也有不违背民意,不违背天意的意思。总的一条大原则,就是因材施材,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孔子出来之后,就把当时见到孟懿子的情形跟自己的学生——樊迟讲了。这个场景与孟子见梁襄王是一样的。我们读经典,要想读得轻松,就要身临其境,随文入观,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一场话剧,那就有意思了,就耐人寻味了。孔子简单地讲述了“孝的无违”之后,樊迟曰:“何谓也?”——樊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就问老师:你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就讲——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量体为用的教育原则。

有一句话,叫“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月亮始终是不变的,但看的人不同,意趣就不一样了。有的人看月,看的是“水中之月”;有的人看的是满月;有的人看的是月缺。各有差别,不可强求。不能说满月不是月,月缺也不是月,只是各有深浅罢了。同样的道理,每家的孩子也不一样,各有优劣。所以不要套用简单的模式、标准。要是网套还好,一下子套条大鱼;如果是绳套,套在孩子的脖子上那就不好了。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孩子一定是要用最优秀的方法来教育。这个最优秀的方法是什么呢?要是大家明白了,也不枉现场现卖的这首打油诗了:不比较,不计较,因材施教

我们接着讲,别人的孩子是“最优秀五道杠”,没有关系的啊,我家孩子是“最优秀三道杠,行不行?我家孩子不是“最优秀三道杠”有什么关系呢?我家孩子是“最优秀的没有杠”!对不对?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讲人性化。比如说企业的人性化,一般公司把业务员叫成“业务经理,这个并不是人性化。我们要把员工、把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 哪怕就是一个位阶低的行政员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起个名,叫“最新行政主管”?我们往往用业绩来评定一个销售人员的优劣,但这样的话,那好的销售员只有一个。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暂时还没有业绩的,但很努力的销售人员,也评个奖呢?我们可以在他的名片上印一个“最棒专业”如此等等。因材施材,每个人就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三道杠”,也不是什么委员,可能连小组长也不是。没有关系的啊,他(她)还照样是你的亲儿子、亲闺女,你看到他(她)还不是照样亲亲、肝肝、乖乖的?于是,他(她)就是你的最佳儿子、最棒女儿。这就是我们讲的因材施教,量体为用的意思。

那么,下面孔子就回答樊迟什么叫“孝”了。他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家要看真了,这里讲的是“事之以礼”,不是讲“事之以钱”。什么是“礼?我们前面讲过了。简单地来说,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但要符合人类的总体标准。比如说,有条件的人家,“事之以礼”是好吃、好喝、好玩的侍候着;没有条件的,那就不要去比了。打个电话,问个好,帮老人家揉揉肩、捶捶背,行不行?当然是行的。所以讲这个“礼”,就是“理”。要说得过去,讲得过去。这个“说”,跟谁说?跟良心说。不是跟外人说,也不是跟法官大人说,而是跟良心说!没有条件没有关系,但这个“礼”做到了,让自己感动,让别人听了也感动,那就是“上上礼”。 所以讲,这个“礼”,是要用心的。端午节了,买不起高价粽子,有什么关系?买点原料自己包,跟老爸老妈一起包,不是很好吗?哪怕自己只有买一个粽子的能力,那就把这个粽子全让老父母吃了,自己舔一舔粽子叶,不也是大孝吗?还是那句话:不要在意你给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你有多少,付出多少。这个“礼”,我们就讲到这里。呵,说到动脑这话题就很多,还是不扯远了,大家去体会,去动脑。

我们接着讲。这个“礼”,我们只能讲到它的“相”与“用”,它的“体”,留给专家去研究。今天我们的重点,在三个字上: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再一个是“祭”。我们先来简单地解释一下,孔子的意思,大体上来讲,就是:生的时候,尽心竭力;葬的时候,也要尽心竭力;祭奠的时候也要尽心竭力。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尽心竭力”,只是文字意。我们这里要重点讲的是“生、葬、祭”这三个字。什么叫生?什么叫死?什么叫祭?我可以肯定地讲,没有人能弄明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人类的问题,终极的、究竟的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是什么?另一个,就是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这是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用各种方法来寻找、解答的问题。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死”?通常地、大众地来讲,“死”就是心不跳,气不喘,医院出一张证明——跟当年的出生证一样的,开个证明,叫死亡证,说明这个人OVER了,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死亡。那么从法律上讲,所谓的死,就是脑死亡,就是大脑停止运行了。但这些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从生理上讲,虽然大脑死了,但身体的其它器官还是有生命的。比如说,身体里有用的器官,还可以捐给别人用。再细一点地说,身体其它部分的组织还是健康的。这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要看到,所谓的死,是一下子的事吗?我们从医学上、从法律上讲,人的死,就是我们平时在医院看到的,那个心电图或是脑电图从曲线一下子就变直线了,这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其实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民俗中,为什么会有“七七”?也就是说按民俗来讲,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死了。这是民俗的说法。如果我们甚深地去思惟,是不是可以体会到,这个死,并不是“喀嚓”一下子的事,也不是“嘎嘣”一下子的事——呵呵,真不知怎么形容了,只好用这两个象声词。

我们从理上明白了,这个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结果之说,是法律上讲的,是医学上定的。但从本质上讲,这个死,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好理解了:我们现在就是在死,就是在死的过程中。身体的衰老,器官的变化,吃饭不香,小便无力,睡眠不好,心急意躁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所以,中国古代的智慧就告诉我们:生就是死的开始。

如果说“生是死的开始”,这个我们还能体会,还是一个“形而下”的话,那么接而讲“死又是生的开始”,我们就难以体会了,那就是“形而上”的了。用佛家的话来讲,叫“轮回”。当然,今天我们还是要讲“形而下”的,也正是因为对于生与死的种种认识。所以,才又有了另一个话题,就是“祭”。为什么要“祭”,怎么样“祭奠”?这又是一个很深的话题。但我们从平时的知识中,了解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些教义都是重视生与死,以及祭奠的。

再强调一下,我们不讲“形而上”的,我们讲“形而下”的。作为一个人,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是在走向死亡,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是多么值得我们去留恋,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生命?从“孝”开始,从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开始。同样的,我们这样做,也是为孩子去做一个好榜样。先从“孝”开始,从“养”(孩子)开始,这才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源头。当我们尊重了父母、孩子及自身的生命的同时,才能够滋生出力量去尊重兄弟姐妹,尊重朋友旁人,一直到泛爱众——到博爱。

那么,这个“祭”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来讲,就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一种的仪式,去唤醒我们的良知。《论语》中相关的意思是讲,“祭神如神在”。这个“神”指的就是先人祖宗的神灵。在祭奠的时候,就要当他们在一样。这个“祭”,也是“慎终追远”的意思;这个“祭”也是忏悔的意思;这个祭奠,也是涤荡心灵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祭。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寄点冥币,送点猪头肉,外带两瓶好酒,并不是“礼”之祭奠。总之,我们要尊重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