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孟子》51:受持无暴,初心不变
(2011-01-27 08:45: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学 |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每一次公孙同学提问,我总是想拍案叫绝,真的每一次提问公孙同学都表现在优秀学生的深厚素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刚才两人啰啰嗦嗦讲了半天,一会这个“子”一会那个“子”。把我们绕远了。所以公孙同学“吁----”的一声,替我们把缰绳拉了回来。他跟老师讲了:老师啊,你不要说这个黑子白子的了,你一开头不是讲“告子先我不动心”的嘛,我们不要听什么曾子、夏子(子夏)、孔子了,我们要听告子,你跟我们讲讲嘛,讲讲你老人家的不动之心与告之的不动之心,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我太感兴趣了。讲讲嘛,讲嘛。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孟老师就讲了:告子曾经说:言辞上不得法讲话不对头,说了别人不爱听,吵架也不占理,那就不要观照内心了,不要找什么理由了。如果内心不占理,觉得理也亏德也缺,那就不要再深究找什么意气帮忙了。这就是告子保持不动之心的法门。但我个人通过修行的实践,我认为,内心都觉得不占理,内心之德养也不够,就不要求什么意气勇气了,这句话说的有道理。比如说,你工作就没有努力,但你还要鼓着勇气大着胆子去敲老板的门让他为你涨工资,本来你就做的不好做的不标兵不劳模,还有寻一份胆一分勇去敲门,那有什么用呢。但是他说,言辞上不占理,说活不对头,也不用观照内心,这句话等于一棒子把人打死,等于把那些笨嘴拙舌的人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不对的了。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好家伙,经过公孙同学为我们大家巧施各种方便,孟老爷子讲得更加深入了:思想感情到了哪里,意气勇气就也就在哪里充盈。所以我认为,要坚定思想意志,但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稍再复杂一点的讲,我们要深思一下,什么是志啊,什么是气啊?什么是体啊?我们讲的深入一点呢,什么是志?我们学过地藏菩萨经,个人理解,志就是愿,是大愿。比如我们学论于的时候说过,孔子十五有志于学。这个“志”等同于这里的“志”,简单的理解这个志是什么呢?是理想,是报负,是胸襟,是智量。这个气是什么呢?佛曾经问他的弟子,什么是生命?很多弟子答不上来,只有一个弟子回答了出来,说生命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呼吸了,这个生命就算是结束了。所以,这个气,可以理解成生命的能量,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我们可以再来翻译一下,理解一下是不是有道理了有深度了。孟子讲,一个人的愿力,是他的生命气息的的统帅。而这个生命的气息,又是我们生命里无处不在的能量。如果一个人愿力大,其气息的就越有活力,其生命力就越加充盈旺盛。如果一个人的愿力小,那么她气息的活力就小,其生命力就枯干瘪小。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一个人的愿力到什么程度,,心念到到什么程度,生命的精彩就会到什么程度。愿力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放证菩提”那么他一定会成佛成菩萨。如是一个人的愿力是为国家国社会做贡献,那么他就必定成为国家栋梁甚至都有可能成为转轮圣王。如果一个人的愿力只是个人是自己,那只好守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这里的持,怎么讲?我们受过金刚经,我们知道受持这两个字,持就是不变,恒有,照着做。所以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发了大愿了,还不行,还要受持,还要不断的有如初心,不要因为一点一滴有丝毫的懈怠,甚至不能象皮球或轮胎一样,有一点点的沙眼,有了沙眼,那就会泻气,初心就退了,最后瘪掉了爆胎了,。
大家不好理解,我们就讲一下这个学孟子,你的愿力是什么,是读书认字?还是学习历史知识?关键要看你的愿力,有了这个愿力。你还有受持,一则要相信学习这个必有收获,二是还要坚持,不变。遇到困难也初心不改。不能有一点点的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