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孟子》48:当下立断,惟此时为然
(2011-01-24 17:58: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学 |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老师为了说明齐国现在的有利形势,他还告诉他的学生说:即便是在夏朝,殷商还是在周朝最强盛的时候,他们的地产开发,也没有超过方圆千里的,然而现如今,齐国的地产开发非常发达,农业化进程也很快。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到处都可以听到公鸡打鸣小狗犬吠,东边一只鸡叫,就会一个传一个的传到东边,北边一只狗叫,就会一只传一只的一直传到南面,你知道吗公孙同学,这就说明齐国的人口数量相当可以了,人口的稠密度也刚刚好。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所以齐国现在的情况是再也不必搞什么搬迁了收购了,更莫讲什么发动战争巧取豪夺了,并且老百姓也不必要忙着白天生产晚上忙着生娃了。土地不必再增加,人口不必再变动,正是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机,这个时候如果行实仁政,那就是应了先前说的乘势待时那句话,现在形势也好时机也好,真是老天帮忙,谁也阻当不了啊。另一个方面,从国际形势上来看,象周文王周武王这样能够实行仁政的贤明老板很长时间都没有了,历史上看从来没有这样长时间的出于断档。除了齐国之外,老百姓都被残暴的政治所折磨,都整的人不成人样狗不成狗样了。(突然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老百姓的日子难过的从来没有这样难过。所以这老百姓就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这两句话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哦。本来在那个时代吃的都是粗粮,无非就是大米小麦高梁包谷吧,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麦当劳啊肯特鸡啊比萨饼啊什么的。所以饥饿的人易其食---换了一种吃的东西,我们想象力再丰富,他们能吃什么呢?吃人?吃树皮?同样,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王老吉啊可乐啊雪碧啊红牛露露啊什么的,如果口渴的人易其饮了----不喝水了而改喝别的东西了,我们想象力再丰富,也想不出他们能喝什么。这是入细入微的体会。如果我们粗粗的理解,就是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了。说明百姓的生活,不能说是生活了,生活可能还要过“月子”,那个时候过能“日子”都还不好了----能过多活一天都算是不错的了。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老师接着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明现在实行仁政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告诉自己的学生:孔老爷子曾经讲过:德政的流行,要比驿站传递邮件邮递包裹传达命令还要快。要是孔子先生活在当今天的话,一定会讲:德政的流行,一定要比互联网还要快了。大家想想,现在什么买个东西啊寻人启示啊,发布微博啊,全部都用互联网了。德行的传播这样的快,而当今天,老百姓翘首以望,如果齐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实行仁政,老百姓一定拍着巴掌跺着脚并且还要来齐式断脖笑的高兴。就好象把他们从倒悬的状态中解救下来一样的感到舒服畅快。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所以说,花古人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取得了他们两倍的业绩。只有当今这个时代了,只有当下了。
或许是孟老师喝的稍微多一点点,罗罗嗦嗦说了半天。我们还是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孟老师为什么讲齐国集团为什么现在是惟此时为然吧。一,地利:土地资源开发,刚刚好。远比夏后、殷、周之盛要有利的多。二:人和。人口稠密,鸡犬之声可闻四境。三,天时。国际形势有利。在别的国家,老百姓水深火热,盼望有一个大老板领导革命大军前来翻身解放。所以这个时候如果齐国能高瞻远瞩登高看远,必然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