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2、香甜的年糕
2022-11-22 10:46:53
标签: 杂谈
香甜的年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过腊八,阵阵清脆的鞭炮声开始在村子里此起彼伏,就着家家户户买年画、贴窗花,合着农家陆陆续续杀猪宰羊之后大铁锅炖肉飘香,年味被烘托的气氛十足。
我们老家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吉祥,预示新的一年日子更比一年高。我记得小时候为了过年能吃上年糕,全家人从春播开始就计划种黍子、割黍子、碾黍子米、直至把黍子米磨成黍子面蒸年糕的情景。
蒸年糕的原料除了黍子面,还有红枣。我们村是“涝洼儿”,只有零星的几颗枣树。因此红枣一般是亲戚给或花钱买。所以不管是亲戚给的还是自家买的,绝对都要束之高阁不让孩子吃,留着春节蒸年糕。黍子每家都种一些,生产队一般是不种的,因为黍子产量底,还招鸟雀祸害,管理比较麻烦。我家每年都在自留地里种点儿黍子。父母带领我们撒粪、翻地、播种、间苗、除草,让我们懂得想吃年糕就要付出劳动。
黍子秧棵外形跟糜子非常相似,即使抽出穗来也难以分辨。区分它们主要看种子颜色不同。当然食用起来更是天壤之别,糜子面不粘。
当黍子抽穗出来,为防止鸟雀啄食糟蹋,父亲带我去地里扎草人。父亲用木棍和谷草把几个草人做好,分别固定在地里不同位置。我给它们套上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伸开的两只胳膊上挂上坏蒲扇。风一吹,草人衣服、蒲扇晃晃悠悠,把偷食的麻雀吓得四处逃散。待黍穗发黄,我们就去收割。麻雀跟在我们身后,时而飞舞,时而落在割倒的黍子上啄食黍粒。黍粒微甜,对鸟雀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进了腊月,新年踏着欢快的进步越来越近。母亲带领我们用石碾把黍子粒碾成米,然后推起石磨,再把黍子米磨成细面。母亲经常把黄澄澄的散发着米香的黍子面,当做新年礼物送给亲友。
“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开始蒸年馍。年馍包括馒头、包子、枣卷、糖包、年糕等等。蒸年糕时,我们专门拣肉厚没虫的红枣,在清水里洗干净,放锅里煮至半熟捞出,与母亲面盆里的黍子面拌和均匀。“和年糕面要用开水,要和的稍微硬一些,”母亲一边用铲子拌和面一边告诉我们,“这样蒸熟的年糕形状挺拔、口感劲道。而用凉水和面蒸熟的年糕,形状坍塌难看且口感不好。另外枣即不能煮熟也不能不煮。煮的太熟,和面时枣皮破损,不但损失甜度而且影响年糕形象······”母亲的指教,我至今不忘。
我的任务是抱柴烧火,灶火熊熊,不一会儿大铁锅里的水烧开了,热气腾腾。母亲蒸年糕从来不用屉布,而是把洗干净的白菜叶子铺满篦子,再把年糕整齐地摆放在菜叶上,锅盖盖严,大火伺候。风箱“呱嗒呱嗒”有节奏的响起来,火苗呼呼舔着锅底,热气从锅沿缝隙升腾,土屋里一派暖意融融。
约莫烧了二十多分钟,母亲用手摸摸扣在锅盖上的大碗,对我说“不用拉风箱了,改烧细火吧。”于是我把棒子秸折断,一颗一颗的放入灶膛,看着它们慢慢燃烧到快要熄灭时再放入另一棵,十分钟后烧火停止。热气腾腾的土屋充满了香甜气息,年糕熟了!
停火一袋烟的工夫,母亲掀开锅盖,白色的热气汹涌而出好像云彩。我往锅里一瞧,一颗颗红枣镶嵌在黄橙橙的年糕上泛着油亮的光,有枣汁溢出,令人垂涎欲滴。母亲给我们每人拿一个放在碗里,嘱咐用筷子夹一点儿慢慢小口吃,以防烫着。一家人细细品味,年糕绵软爽口,劲道香甜,浓浓的年味瞬时涌满心间。到了正月十五,母亲还用黍子面和红糖、枣泥、花生碎包元宵,让我们吃的甜在心头,喜上眉梢,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岁月慢慢,时光无声,几十年光阴一晃而逝。多少往事也随风飘去,唯有那儿时与父母种黍子、碾米磨面、蒸年糕的幸福日子,如冬日暖阳下悠然绽放的腊梅,在温馨着岁月,清香着心扉。那份记忆、那份温暖、那份快乐已深深沉积心底。现在过年我会按照母亲的做法蒸年糕,虽然没有母亲蒸的好吃,但是我依然高兴为之。因为年糕里有感恩父母的味道、祥和温暖的味道、缅怀岁月的味道和难以割舍的故乡味道。
乡恋2、香甜的年糕
香甜的年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过腊八,阵阵清脆的鞭炮声开始在村子里此起彼伏,就着家家户户买年画、贴窗花,合着农家陆陆续续杀猪宰羊之后大铁锅炖肉飘香,年味被烘托的气氛十足。
我们老家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吉祥,预示新的一年日子更比一年高。我记得小时候为了过年能吃上年糕,全家人从春播开始就计划种黍子、割黍子、碾黍子米、直至把黍子米磨成黍子面蒸年糕的情景。
蒸年糕的原料除了黍子面,还有红枣。我们村是“涝洼儿”,只有零星的几颗枣树。因此红枣一般是亲戚给或花钱买。所以不管是亲戚给的还是自家买的,绝对都要束之高阁不让孩子吃,留着春节蒸年糕。黍子每家都种一些,生产队一般是不种的,因为黍子产量底,还招鸟雀祸害,管理比较麻烦。我家每年都在自留地里种点儿黍子。父母带领我们撒粪、翻地、播种、间苗、除草,让我们懂得想吃年糕就要付出劳动。
黍子秧棵外形跟糜子非常相似,即使抽出穗来也难以分辨。区分它们主要看种子颜色不同。当然食用起来更是天壤之别,糜子面不粘。
当黍子抽穗出来,为防止鸟雀啄食糟蹋,父亲带我去地里扎草人。父亲用木棍和谷草把几个草人做好,分别固定在地里不同位置。我给它们套上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伸开的两只胳膊上挂上坏蒲扇。风一吹,草人衣服、蒲扇晃晃悠悠,把偷食的麻雀吓得四处逃散。待黍穗发黄,我们就去收割。麻雀跟在我们身后,时而飞舞,时而落在割倒的黍子上啄食黍粒。黍粒微甜,对鸟雀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进了腊月,新年踏着欢快的进步越来越近。母亲带领我们用石碾把黍子粒碾成米,然后推起石磨,再把黍子米磨成细面。母亲经常把黄澄澄的散发着米香的黍子面,当做新年礼物送给亲友。
“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开始蒸年馍。年馍包括馒头、包子、枣卷、糖包、年糕等等。蒸年糕时,我们专门拣肉厚没虫的红枣,在清水里洗干净,放锅里煮至半熟捞出,与母亲面盆里的黍子面拌和均匀。“和年糕面要用开水,要和的稍微硬一些,”母亲一边用铲子拌和面一边告诉我们,“这样蒸熟的年糕形状挺拔、口感劲道。而用凉水和面蒸熟的年糕,形状坍塌难看且口感不好。另外枣即不能煮熟也不能不煮。煮的太熟,和面时枣皮破损,不但损失甜度而且影响年糕形象······”母亲的指教,我至今不忘。
我的任务是抱柴烧火,灶火熊熊,不一会儿大铁锅里的水烧开了,热气腾腾。母亲蒸年糕从来不用屉布,而是把洗干净的白菜叶子铺满篦子,再把年糕整齐地摆放在菜叶上,锅盖盖严,大火伺候。风箱“呱嗒呱嗒”有节奏的响起来,火苗呼呼舔着锅底,热气从锅沿缝隙升腾,土屋里一派暖意融融。
约莫烧了二十多分钟,母亲用手摸摸扣在锅盖上的大碗,对我说“不用拉风箱了,改烧细火吧。”于是我把棒子秸折断,一颗一颗的放入灶膛,看着它们慢慢燃烧到快要熄灭时再放入另一棵,十分钟后烧火停止。热气腾腾的土屋充满了香甜气息,年糕熟了!
停火一袋烟的工夫,母亲掀开锅盖,白色的热气汹涌而出好像云彩。我往锅里一瞧,一颗颗红枣镶嵌在黄橙橙的年糕上泛着油亮的光,有枣汁溢出,令人垂涎欲滴。母亲给我们每人拿一个放在碗里,嘱咐用筷子夹一点儿慢慢小口吃,以防烫着。一家人细细品味,年糕绵软爽口,劲道香甜,浓浓的年味瞬时涌满心间。到了正月十五,母亲还用黍子面和红糖、枣泥、花生碎包元宵,让我们吃的甜在心头,喜上眉梢,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岁月慢慢,时光无声,几十年光阴一晃而逝。多少往事也随风飘去,唯有那儿时与父母种黍子、碾米磨面、蒸年糕的幸福日子,如冬日暖阳下悠然绽放的腊梅,在温馨着岁月,清香着心扉。那份记忆、那份温暖、那份快乐已深深沉积心底。现在过年我会按照母亲的做法蒸年糕,虽然没有母亲蒸的好吃,但是我依然高兴为之。因为年糕里有感恩父母的味道、祥和温暖的味道、缅怀岁月的味道和难以割舍的故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