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散曲(1)

(2025-06-09 16:54:12)
标签:

元散曲

土气息

泥滋味

通俗

平仄通押

      元散曲(1)

豪放派在宋代只是词人中的少数,婉约派无疑是宋词的主流。在南宋时期,北半个中国被非汉民族所统治,但南方大量的文人,仍然在醉生梦死的同时,吟唱着婉约派所习惯的靡靡之音。这时,元曲却在北方蓬勃兴起。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于戏剧,我们这里只说散曲。

在中国的北方,契丹族的辽,比北宋建立的还早,后来还有女真族的金和蒙古族的元。北宋已不能完全控制北方,南宋更是将淮河秦岭以北全部放弃。北方人,即便是北方的汉人,大约由于自然条件较恶劣,生活较艰苦,其歌谣的风格,历来与风光秀丽、物产丰饶的南方的歌谣,大有区别。大抵北方的歌谣刚健豪放,南方的歌谣则属于清丽柔美。南北朝时北方与南方的民歌的区别,就是典型的例子。元曲,实际上在元统一中国以前的金、元时期已开始形成(在统一中国前几十年,蒙古人的统一的国家已经建立)。明代的徐渭,关于元曲的形成曾经说过:“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1] 元曲与宋词的产生一样,都是来自于民间。北方游牧民族那些豪壮的歌曲,也易于为北方广大的汉族人民所喜爱。于是,逐渐便有文人也依照这种曲调来填词。这种曲调和风格都大不同与宋词的新的抒情文学形式,也就正式形成了。

蒙古人统一整个中国,也就是进入元朝以后,汉族的知识分子一般地位较低,使他们容易与下层民众接触较多,这也使他们易于接受民间流传的东西。关于元曲的特点,有道是“诗庄词媚曲俗”,也就是说,元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俗,就是它的草根性的风格。流传下来的元曲大都是文人写的,但仍然保持着这一种特色。只是元朝的后期,才有些文人,向典雅的方向有所发展。元曲的俗,首先在于它的口语化、俗语化,这是由元曲来自民间的性质所决定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关于元曲的特点,还引用了任讷如下一段话:“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 [2] 前面说过,大多数的文人认为诗歌必须含蓄,不能把作者的意思明白地说出来。而元曲则相反,用通俗的语言,穷形尽相,将要表现的东西展露无余。用传统的诗家词家的观点来看,元曲便全是粗劣的东西,然而元曲却以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与唐诗宋词相并列的地位。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说道:“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3] 在我看来,唐诗与豪放词与元散曲并列没有问题,若论婉约词,应该说它还是赶不上元曲“土气息、泥滋味”的水平的。元曲的价值,正在于它的土气息、泥滋味。

元曲较之宋词,在格律上自由了许多。在押韵上,元曲是平仄通押,也就是说,不分平仄。最突出的一点是可以在句子里增加衬字,有时,一个句子里增加的衬字比本来规定的字数还多。这一切,都使元曲写起来比较自由,衬字使元曲更加口语化,更为通俗。有人说,元曲是近现代白话诗的先驱,这话是有相当道理的。元曲之通俗,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散曲与杂剧是同时存在的,不少写散曲的人同时也写过杂剧。而杂剧是演给平民看的,自然得通俗。散曲和杂剧的曲调是相同的,于是,通俗习惯了的作者,写散曲也通俗了。


[1] 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总主编,莫砺锋、黄天骥分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291页。

[2] 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总主编,莫砺锋、黄天骥分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293页。

[3] 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总主编,莫砺锋、黄天骥分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29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宋词(4)
后一篇:元散曲(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