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词(4)

(2025-06-02 15:47:55)
标签:

唐宋词

豪放派

辛弃疾

苏轼

张元干

      唐宋词(4)

以下来说说豪放词、豪放派。

词坛的豪放派是从北宋中期的苏轼才初步显现为派的,而至南宋初的辛弃疾,豪放派才真正壮大起来。最早的豪放词,应算北宋初期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格调高古,其中有无边的苍凉,沉重的感伤,而又有一种气象阔大的雄壮,绝对是一首高水平的壮词。下来就得说苏轼的贡献了。

从晚唐至北宋中期,词坛一直是婉约词的天下。至苏轼,才开辟出词的一种新的境界。人评苏轼的特点是“以诗为词”,即用写诗的方式来写词。首先,苏轼开阔了词的题材,把词从描写闺阁情爱、离愁别绪的狭隘樊篱中解放了出来。单是题材的变化,自然也就带动了风格的变化。词在苏轼手中,既已不再只是一种“艳科,于是在语言风格上,也就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柔靡绮丽的风气。总之,苏轼使词在题材与风格上,都有了一番大的突破,开始有了一种豪放的气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脍炙人口,此处就不说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浸透着一种英雄式的豪壮。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浣溪沙》中的句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不洋溢着乐观无畏的豪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本是悼念已去世十年的亡妻的。然而人读此词,只觉作者的悲伤,也是一个刚强的男子汉的悲伤,词语中总是隐隐约约透露着一丝壮的味道。语词的质朴,句子的流畅,给人的是一种与柔有别的另类的感受。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按其内容,本应是婉约词的题材。然而由苏轼写来,清新,健康,别有一番情趣,却没有媚软的气息。

豪放派真正的重镇是南宋初的辛弃疾(11401207)。辛弃疾不仅是豪放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从晚唐到清末整个词坛的唯一的泰斗。辛弃疾年轻时生活在金人统治的北方地区,22岁时,他就集合了两千人的队伍进行抗金斗争。失败后,仍活捉了降金的叛徒,押至南宋。在南宋他曾做地方官,出兵收复北方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42岁后基本是在家闲居。辛词的题材内容是多方面的,其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辛弃疾一直志在恢复中原,但这个宏愿却根本无法实现;他壮怀不已,但心头也笼罩着几许悲凉。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都是豪壮与悲凉的交融,愈发显示出其感情的份量。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真可谓气势雄豪。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上阕不无几分伤感,但下阕却意气昂扬。这类词,不管是其豪壮还是悲凉,都充满一股英雄气,豪杰气。

辛词决不是只有上述这一类的内容。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遣兴》,词文是:“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他说的古人书全无用处,显然是抱怨他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用。此词中可贵的是,在收复北方领土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辛弃疾也有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旷达。他也会排遣愁苦,自寻快乐。下阕写他醉中于松之间的互动,笔法实属绝妙。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也多有妙语,例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又如:“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于此间由他对大自然的眷爱,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的旷达乐观,以及他对自己的自信;尤其是后两句,更是他对自己的人格的超强的自信。

辛弃疾基本的身份是政府的官员,不任职的时候似乎也享有什么待遇,过的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他对普通的农村、普通的农民,却有相当的感情。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一词,即是名篇。词中写一对老年夫妇,及他们的三个儿子,显得是那么的淳朴而又亲切,真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他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其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也是少有的名句。这两句的有名,根本不在辞采与艺术手法,而全在它的思想意境,在于他认识到真美只在田野,只在农家的周遭,农人的身边。在这里,全是以思想境界取胜,何劳什么可怜的艺术手法!在辛词中,到处都可见他与农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例如他的《鹧鸪天·戏题村舍》,上阕写道:“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在这里,农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也使辛弃疾感到羡慕、敬佩。一首《浣溪沙》的上阕写道:“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他经常与农人言语交流,他与农人一起感受着生活的苦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作者心头,与农人一起洋溢着对预期中的丰收的喜悦。

豪放派中重要的人物,还有年长于辛弃疾的张元干、张孝祥,稍晚于辛弃疾的刘克庄等。我们于此只从他们各自得几句壮词中了解一下他们的风格。在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中,一开笔就是:“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间有这样的句子:“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刘克庄的《沁园春·梦方孚若》的末尾写道:“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推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在这些句子中,深沉的悲怆,无尽的哀伤,怎掩得住他们性情的刚烈,以及如狂风、如烈火一般的昂昂豪壮、凛凛雄强。整个豪放派,这就是他们最典型的特色。辛弃疾这样的词句更多,只是我们没有引用具体句子而已。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前言中写道:“天平急剧地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唐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真的,如果没有豪放派的出现,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又能有个什么地位?豪放派的价值不只是爱国这一点,以上介绍的苏轼、辛弃疾在多方面题材上对婉约派柔靡风气的克服,对词的境界的提高,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宋词(3)
后一篇:元散曲(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