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2)
(2025-06-18 15:34:31)
标签:
元散曲表达下层人思想乔吉张养浩陈草庵 |
元曲的俗,我认为不仅在其艺术风格,而且在其思想内容。我所说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俗,是说元曲的思想内容往往能代表社会下层的感情和观点。而这一点,正是我所特别赞赏的。下面我们就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谈一谈元曲,艺术风格在引用的句子里随时也可以感受得到。
在元曲里,有一些直接抨击污浊社会的作品。例如无名氏的《醉太平·讥奸佞专权》中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同为无名氏的《朝天子·志感》的第一首写道:“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其第二首还有“善的人欺,贫的人笑”的句子。以上这一类内容,激烈地抨击官府,揭露这个人世是非颠倒,善良的、贫穷的人被人们欺侮和鄙视、嘲笑。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极少见把话能说得这么实在的。以上几篇,虽然其具体的作者显然是潦倒的下层文人,但有的句子已接近于民谣,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作者的地位已和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故能够沉痛而直截地道出社会人生的真实。
刘时中可能是一个下层落魄的文人,他在灾荒之年写过《端正好·上高监司》,将灾情报告给政府官员。其中写道:“甑生尘老弱饥,米如珠少壮荒……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又写卖儿弃女的惨状道:“嫡亲儿共女,等闲参与商。痛分离是何情况!哺乳儿没人要撇入长江。那里取厨中剩饭杯中酒,看了些河里孩儿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伤!”这是一篇套数,篇幅很长,写得甚为凄惨感人。
睢景臣的套数《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中的名篇。曲中先写了汉高祖刘邦回家乡的排场、阔气,最后无情地揭露了刘邦出身无赖的可耻嘴脸。曲中写道:“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似这样毫无情面地揭露皇帝的老底,彻底地蔑视历来被视为神圣的皇帝,唐诗宋词里是难得有的吧。
乔吉的《折桂令·荆溪即事》全部曲文如下:“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饶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乔吉一生潦倒,一直没有出仕。这首曲中一起首就巧妙地设问,荆溪的农家为什么不种高雅的梅花?答案是,农人太穷,哪顾得赏花。接下来“庙不灵”两句,直斥官府的昏庸,吏治的腐朽;这些,才是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乔吉作为元曲的大家,这首散曲在艺术技巧方面也是挺有水平的。
元代有一部分文人是做了官的。;例如张养浩,他曾做到礼部尚书的高位,但后来却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陕西关中大旱,他接受了陕西行台中丞的职务,由老家山东,来到陕西治旱救灾。及至下了大雨之后,他写了一首《一枝花·喜雨》。其开首写道:“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唤省焦枯”。末尾又写道:“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的来当街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末尾几句,尤其显示出他对农民所受痛苦的深切感受;大雨已降下,他还念念不忘灾民所受的苦。他到陕西任上只四个月,便劳累染疾而亡。看来,历代的官员,其中有贪污腐化的,也有尽瘁于国事的。
张养浩到陕西,还写了几首怀古的散曲,也别具一格,颇有深意。他的《山坡羊·骊山怀古》末尾写道:“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一切杀来战去争下的江山,建立的王朝,最后都成了一片灰土;一切繁华的景象,奢靡的生活,实际上也都是一片空虚。他在其《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末尾则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闕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王朝的兴起与衰落,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元代还有一个陈草庵,他写了二十六首《山坡羊》,统名为《叹世》。其中一首在谈到历代王朝的兴废更替时,最后的最警策的两句,不同的版本有两种文字。一种是:“兴,休羡他;亡,休羡他。”重点是在第一句,对一个王朝的兴起,不必羡慕他,因为在他兴起之际,我们就应想到,他最后一定也要灭亡;后一句按情理应理解为,在他灭亡的时候,也不必怜惜他。总之,谁家王朝的输与赢,兴与废,对老百姓又有什么意义呢?另一种版本是:“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哪一个政权的兴起与衰亡,老百姓都不必关心。凭老百姓的力量,本来也阻止不了它的兴起;从老百姓与它的利害关系及感情来说,老百姓也没有必要挽救它以避免它的灭亡。
请问在唐诗与宋词中,有谁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说过这样实实在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