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越顶峰——格律诗(3)
(2025-02-10 11:24:28)
标签:
唐诗格律诗唐人也写古体诗李白杜甫古体诗水平更高 |
唐人创造了格律诗,但并不是唐代的人只写格律诗。事实上,唐代可以说所有的诗人都是既写格律诗,也写不讲格律要求的古体诗的。自从格律诗出现以后,人们便把按照过去的风格、不讲平仄、没有句数规定的诗,称做古诗或古风。唐诗的总量中,古体诗的数量,我估计是不会少于格律诗的。我们就以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为例来看一看吧。李白写的古体诗无疑比格律诗多得多,他的性格显然不愿受格律诗那么多形式的束缚。杜甫这个人最喜欢玩弄格律,他的格律诗明显多一些。在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一书中,收入了158首格律诗,123首古体诗,格律诗约占56﹪,古体诗约占44﹪。不过其格律诗中还有的是拗格,有的绝句是古绝而非律绝;严格算下来,格律诗比古体诗多不了多少。若把杜甫与李白两个人的诗合在一起算,古体诗的数量绝对远多于格律诗。
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我们来看看,就李白与杜甫两个人来说,他们最有价值的、堪称代表作水平的诗,究竟是古体诗多还是格律诗多。先说李白,李白那样豪放的性格,自然就不适合写受种种规则限制的格律诗,所以,他也绝没有像杜甫那样在格律诗上用那么多功夫。李白的律诗写得比绝句还要少些,五律还有些名篇;七律写得更少,名篇也更少。崔颢先曾写过一首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后来李白也仿其格式写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也许这首诗是李白为写诗而写诗吧,这首诗可以说是弱于崔颢的诗的;中间核心部分的两联,我认为毫无疑问都赶不上崔颢的诗。李白的绝句写得特别好,不过要注意,李白的绝句多是“古绝”,而不是“律绝”。律诗产生之后的绝句,是要像律诗一样符合格律的。比如,绝句至少要有两句是对偶的,也像律诗一样要讲平仄的。这样的绝句就叫“律绝”。而在律诗产生之前,已经有四句一首的绝句,这种四句一首的格式,也许有受民歌的影响吧。南北朝时有的五言绝句,其水平已堪与唐人的五绝相媲美。只是那时的绝句,没有平仄对仗等要求。到了唐代有了律绝以后,人们仍然可以写不守平仄对仗限制的绝句,为了与律绝相区别,就把这种绝句叫做古绝。李白的绝句像他的其他诗一样,写得自然流畅,原因是这些绝句多是古绝,不必受格律的束缚。虽然李白的七绝、五绝、五律中有不少的名篇,但是,李白最有份量的诗,还是那些不但不必守平仄,而且连句数都不必受限制的古体诗。李白的那些有名的古体诗,例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等,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水平相合成的总体份量,是他的某几首格律诗可以达到的吗?如果只选一首代表作,难道我们可以避开《蜀道难》而去选他的一首律诗吗?
实际上,不仅李白如此,杜甫同样也如此。杜甫虽然最工于格律诗,是格律诗特别是律诗的“圣手”,但要是挑选几首杜甫的代表作,难道我们能舍去“三吏”“三别”,舍去《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而去选他的律诗、绝句吗?这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绝句及律诗篇幅有限,难以容纳比较丰富的内容。试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内容,是一首绝句或者律诗能够容纳得了的吗?即使只有二三百字的《兵车行》,且让谁来试一试,将其内容写成一首七律,再来与杜甫的古体诗《兵车行》相比,看看能不能胜过《兵车行》。还有一个原因是,格律诗,特别是律诗,是悠闲的文人们发明出来专门展示、炫耀自己的做诗技能的。许多文人是精心锤炼一首律诗,以之与别的文人来相互比赛的。律诗是最典型的艺术品,或者叫作工艺品也可以。律诗最能显示做诗者对仗的工整,平仄音律的和谐,自然,还有辞藻的华丽。此外还可以注意到一点,即萧涤非在谈论杜甫时所说的:“在他之前,七言律诗,照例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现实,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革。” [1] 事实上,用七言律诗写现实的内容,杜甫也不算第一个。但歌功颂德与应酬,从来都是七律的一项重要功能,杜甫自己就写过这样的诗。比如,当时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的七律,许多人都写诗唱和。流传下来的大家的名作就有杜甫、王维、岑参等人的作品。杜甫的诗题是《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从艺术美方面来说,绝对上乘,但其内容的性质,典型的既歌功颂德又应酬同僚。萧涤非的书选了杜甫近三百首诗,也没有选这一首。
[1] 见《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前言第13页。